第185章 班师(1 / 2)

这些人都是各个部落精挑细选出来的,结果却是以这样一种形式被打的渣都不剩,如何不让这些头领们震惊。

火器时代的就是这样,管你武力值再高,一颗小小的铅弹便能让你顷刻毙命。

“大汗,退兵吧。”

这时一个部族的长老先站了出来,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这个部族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死伤了一千余士兵,不过他的部族在虎蹲兔里面也算是比较大的了。

所以为了削弱他的势力,刚才战斗激烈的时候,便让他们顶在了前面。

“现在已经占据了明军的第一道防线,这时候退兵,那之前死伤弟兄的血岂不是白流了。”

平日里,这个部族与林丹汗比较不对付,所以这时候林丹汗也没什么好脸。

“是啊,我上午看那明军,除了最后的阴谋诡计,之前已经快顶不住了,要是咱们再强攻,定能一举攻下来。”

这时候几个林丹汗的铁杆部族开始鼓噪支持,之前这些部族都被林丹汗偏袒,一直还没有被派上战场,投桃报李,他们得支持林丹汗。

“打可以,但是我部损失惨重,下午便不能再顶在前面了,若是大汗再厚此薄彼,就别怪我领着部族的儿郎回家了。”

那个部族的首领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目的,上午损失惨重的部族也跟着聒噪了起来。

部落联盟式的草原民族便是这样,可以共富贵,但是很难共患难,一但损失较重,便会产生分歧。

林丹汗没办法,若是这些人一怒之下领着人跑路,或者投靠喀尔喀、科尔沁、土默特等部落,他这个自封的大汗估计很快就会被别人给撵下来。

“上午你们辛苦了,我心里自然有数,下午不会再派你们打头阵,但是你们也不可坐山观虎斗,关键时刻也得顶上。”

林丹汗说完,那些部族便安静了下来,不过林丹汗的嫡系部落却是噤若寒蝉了,上午的战斗他们都目睹了,这股明军很是凶猛,下午看来又是一场恶战。

此时到了战斗的关键时候,林丹汗也不好再保留实力,很快便把下午担任主攻任务的部落确定了下来。

而在明军大帐中,卢飏也对战法进行了调整,适当增加了长矛手和刀盾手的作战要求,好补充火器部队的不足。

另外,卢飏也增加了土法手榴弹的供给,如果能抵住虎蹲兔下午的进攻,那晚上,卢飏有信心再把第一道防线给夺回来。

很快,虎蹲兔进攻的号角又吹响了,不过这次明军的防守面积进一步缩小,火力变得更猛了,再配上虎蹲炮和手榴弹,虎蹲兔的攻势不如上午了。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已经战斗了大半天的虎蹲兔部也是缺乏后劲,等到日头快落山的时候,第二道防线依然很坚固。

其实虎蹲兔最擅长的是骑兵,如今被迫和明军打阵地战,实属不明智,因为战略收缩,明军的火枪手基本上一人有了两杆枪,其中一半装填,一半开火,一分钟可以保证两发,熟练的甚至三发,期间还有虎蹲炮和弓箭手配合,基本上能保证平均十秒钟进行一次打击。

在这样密集的火力下,若真遇上悍不畏死的虎蹲兔小队,明军则会用手榴弹招呼,这种大号的手榴弹,近距离杀伤效果非常好,基本上一颗下去,撂倒一片。

而且明军的这种火器战法,相对于虎蹲兔的冷兵器,对于士兵的精力消耗的较少,越往后打,虎蹲兔便越不占优,一个多时辰的连续作战下来,很快便顶不住了。

“大汗,打不下来的,明军以逸待劳,火器又猛,咱们舍弃马匹,下来步战,实属不智,实属不智啊。”

看着之前那些部落里的猛士一个个倒下,而且是在连敌人面都见到的情况下,就被一颗小小的铅弹打翻在地,格日楞再也坐不住了。

下午的这些猛士基本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之前纵横草原无往不利,结果却死于一颗小小的铅弹。

林丹汗自然也看到了这一幕,但是如今他骑虎难下,若是拿不下这股明军,他以后的日子就难过了。

图也魂自然知道林丹汗的心思,接着便上前道:“大汗,明日可让那几个部落再攻一次,攻下来最好,攻不下来,那几个部落也就不敢造次了。”

林丹汗多聪明的人,立刻便明白了图也魂借刀杀人的意思。

“如今看来也只能这样了,不过不能等到明日,明军会夜袭,咱们也会。”

说着,林丹汗转头对格日楞吩咐道:“暂时鸣金收兵,让那几个部落头领来见我。”

经过林丹汗的一番威逼利诱,那几个部落头领也是没办法,便答应了夜袭。

下午的时候,林丹汗的嫡系死伤了三四千人,晚上再派他们夜袭,便也不好说什么。

草原夜色如水,不过明军这边却没有休息,下午的战事明军死伤了两千人,卢飏决定夜袭夺回第一道防线,彻底打垮虎蹲兔的士气,然他们趁早滚蛋。

根据孙传庭的推算,这几日,虎蹲兔的伤亡应该的万人上下了,估计到了崩溃的边缘,晚上再将他们之前占据的阵地夺回来,必能成为压垮虎蹲兔大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关于夜袭,双方想到一块去了,于是全副武装刚想出发的明军便碰上了虎蹲兔的夜袭大队。

双方一遭遇,火铳箭矢齐飞,各自互有损伤,但随后手榴弹和虎蹲炮的洗地,直接便这些虎蹲兔的夜袭士兵掀翻在地。

随后刀盾手上去一阵乱砍,这次仓促而行的夜袭便结束了。

不过因为这次夜袭,卢飏夺回第一道防线的部署也被打乱了,没有了突然性,夜袭也没用了。

但是出乎卢飏意料的是,虎蹲兔的大军连夜便撤走了。

“鞑子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