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岳快人快语,不过话刚说完,便被刘宗周呵斥了。
此时最是敏感时期,毕竟还没考完,若是这时候就传出去某某某必定高中,那这不是捧人,这是害人。
卢飏闻言,也是笑道:“杨兄可别害我,我可不想做万历朝的唐伯虎。”
明朝弘治年间,唐伯虎来京师参加会试前,就已经名满天下,加上唐伯虎少年意气,每每参加文会也从不隐藏锋芒,众人都言其此次乡试必定榜上有名。
众人说的多了,唐伯虎自己也信了,而且他自己还说。
于是这便被人利用了,而其后来卷入科场舞弊,虽最后查无实据,但市井流传的狂妄之言,却成了给他定罪的关键证据。
是啊,还没考试,你就说自己必定高中,是个人都会觉得这里面肯定有猫腻,于是唐伯虎就悲剧了。
卢飏猛然提起唐寅之事,杨文岳立时汗颜,忙道自己妄言了。
见卢飏如此谦虚谨慎,刘宗周也是满意的很,接着又对着诸生教训了几句,要谦卑克己,不要有自满情绪,毕竟天下才子济济,就是他刘宗周去参加乡试,都不能保证自己肯定能中。
众监生都是唯唯。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第二日晚间,跟前两天一样,卢飏和大石头拎着考箱又往贡院而去。
乡试的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应用文,这样的文章都是固定格式的,甚至用词也都是那些词,所以考起来还算轻松。
隔了三日,乡试还有第三场,则是考察考生对于经史子集的掌握程度,然后还有一道策论。
后两场对于能够参加乡试的考生来说,无论从题量上,还是难易程度上,相较于第一场都要容易的多。
不过考生们轻松了,考官们却忙上了,在考生们忙着考第二场的时候,考官们已经开始准备评阅第一场的试卷了。
八月十日收上来第一场的考卷,先是对远卷子进行糊名,接着便组织人手誊抄。
誊抄要求一字不落的全都得抄下来,即使原试卷有错别字或者犯忌讳的地方,一样也得誊抄,甚至连涂抹的地方都要誊抄。
此次乡试五千多人参加,头场考试一人七篇八股,相当于三万五千多份试卷,而且这些试卷必须在三日内誊抄完毕,还需要一模一样,所以这工作量还是蛮大的。
其实对于这一步,就相当于后世高考阅卷前的试卷扫描环节,不过那时代有计算机,三万五千份试卷扫描,一台机器估计用不了一天就给扫描的妥妥的,而且完全的一模一样,也不会出现任何人为的猫腻。
不过这时候没有计算机更没有扫描仪,只能事先雇佣一些顺天府的吏员和不参加乡试的秀才和童生来誊抄。
等到八月十三日,考生们考完第二场的时候,第一场试卷的誊抄版已经放到了阅卷官的案头。
此次顺天府乡试一共十八名阅卷管,除了一名主考官和两名副主考之外,其余的十五名阅卷管也叫同考官,他们按照五经分为诗、书、礼、易、春秋五房,每房根据制本经的考生的多寡,阅卷官的数量也是不一样,但最少也有两名。
十八个考官要批阅三万多份考卷,平均一个人要批阅两千份,而且还有时间限制,最晚到八月底前要张榜,这期间还要给主考官留出审阅的时间、搜落卷的时间、商议的时间、张榜的时间等等。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虽然后两场的考试不如头场重要,但是卷子还是看一遍的,后两场的卷子加起来也得有个六万份。
时间太过紧张,所以考官很多情况下都是连夜批阅,而且即使这样,头场的卷子也不可能全看,只能挑头场的首道四书题和首道经义题重点来看,而后世流传的乡试解元卷便指的这类卷子。
等到八月十六日清晨,卢飏出了顺天府贡院的大门,这次乡试对于卢飏来说,便算是告一段落了,毕竟后面的事就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足足的睡了一日,等到晚间,卢氏夫妇给卢飏补过了一个中秋节,所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三女又是对着月亮许愿,不过卢飏猜测这次三女许得愿望应该一样,皆是盼着自己中举。
第二日上午,卢飏一家又回到了京郊的卢家庄,就居住环境来说,卢飏还是喜欢卢家庄,毕竟那里的装修家具什么的都偏现代一些。
特别是三女,更是喜欢卢家庄里的卫浴设施,因为那里有一拧水龙头就出热水的浴缸和干净整洁无异味的冲水厕所。
等到八月十八日,卢飏在卢家庄里召集了文起社的聚会,因为乡试刚考完,这次文会便没有再钻研八股,而是卢飏带着大家看了附近庄子里的打井装置。
文起社虽然没有明确的宗旨,但是务实是卢飏一直提倡的,也是文起社的会员们认同的理念。
卢飏有一句对联,众人都觉得写的特别好,那便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所以在卢飏的提倡下,文起社的社员们并不是只评论时文,连带着朝政也会讨论,而且卢飏又是还会组织会员们深入乡间地头、工厂作坊和市井瓦舍,看最真实的民生。
文起社中有个叫张克俭的会元,岁数不大,是个富家子弟,当他跟着老农劳作了半日后,不仅感慨道:“吃了二十年的米,才知道种田是如此辛苦。”
以后在吃饭,卢飏再也没见过他剩过粮食。
对于文起社如此新颖的聚会形式,会员们都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他们发现,当自己真实做过一件事后,再写文章时,便不再空洞,而是有了切身的体会,写出来八股文,也能言之有物了。
还是那个张克俭,以往写悯农的文章,他多是无病呻吟,可是自从自己在田里劳动了一回,和老农交谈了一回,他便知道耕牛、种子、农具和水利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了。
国子监每旬一考的时候,他的一篇恤农,便得到了当堂博士的不吝夸赞。
另外,卢飏还一直想着什么时候有机会去县衙参观一番,领着会元们看一下一个县衙是如何运转的。
但是在京师,卢飏也不认识什么县令之类的,延庆知州他倒是熟,但是太远了,这么多人长途跋涉便也不合适了,不过卢飏倒是组织了一次模拟衙门,让每个人体验了一把当县令的官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