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强远方联系的同时,董卓计划开展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击垮面前的盟军。
然而,朝堂上不同意、扯后腿的居多。
尚书郑泰表示,董丞相出自于关西,打了数十年仗,善于军事。而袁绍、袁术是公卿子弟,张邈乃好好先生,孔伷清谈之士,都没有军事经验、军事才干。而且关东诸将仓促聚集,乌合之众,相互距离较远,谁也不服谁,指挥混乱。关东百姓承平日久,民不习战,远不是关西的对手。
董卓又欲迁都长安:“谚语云‘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高祖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宫雒阳,亦十一世。根据谶纬i,应该迁回长安,以符合天人感应之规律。”
杨彪认为帝国中枢在雒阳时间已经很长了,雒阳百姓安乐,设施齐备,且又诸位皇帝之陵园,如果迁都,百姓必然不愿意跟随。而且迁都容易,安定下来却很难,中枢必将失去威望和对州郡的控制。
太尉黄琼亦带头坚决反对,只有司空荀爽、王允等少数几人赞成。
董卓还欲河南尹朱俊做太仆,以副将身份随同讨伐关东,朱俊不仅推辞不去,反而说不可迁都城。
讨伐、迁都、人事三样皆是董卓集团了不得的大事,尚书台、三公、河南尹等先后反对,不仅让董卓暴怒,也使得李儒、贾诩明显感到雒阳的政治氛围有问题,原本不太集中的反董势力,明显一股股的聚集起来。
或巧言令色、或犯言直谏的三公、九卿、尚书台或地方官员并不清楚,他们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董卓虽然暴虐,政治上能力也不强,军事上却不傻,所谓发大兵击关东盟军,以朱俊为副将,都只不过是李儒、贾诩的建议,让董卓抛出来的幌子!
虽然久经战斗,将士精锐,董卓在河南尹人数并不多,尤其是牛辅部万人被白波军、张杨、西河太守等牵制在河东后,董卓在雒阳麾下总共只有二万余人,却要防守黄河、荥阳虎牢、大谷关轘辕关。可谓捉襟见肘。
加上内部不稳,害怕被釜底抽薪,董卓根本就不敢、不愿在这个时候,以劣势兵力去主动出击!
所谓宣称将发大兵攻袁绍袁术、刘岱、孔伷,只不过是测试雒阳三公九卿等诸人的“考题”!
董卓此时唯一真正的打算,只是迁都!
不久董卓就以灾异罢免了太尉黄琬、司徒杨彪等人,改任光禄大夫。任命河南尹朱俊为太仆,把河南尹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以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这几个人都是支持或者不反对迁都之人。
虚虚实实,虚实虚虚。打草惊蛇,楼草打兔子。有李儒、贾诩的建议,终于控制了雒阳局势。
。。。
要想打败盟军,大规模动员河南尹、弘农之兵当然是必须的,可他们的战斗力不怎么样,如今,又是春季,农活特别多,临时招募起来的士卒们更没有心思。
董卓也考虑调更多的关西兵入关东,可是关西兵并非都听他的,左将军皇甫嵩屯兵三万于扶风,京兆尹盖勋屯近万于长安。
李儒建议:“君子可以欺之以方,明公只需挟天子以令不臣,征两人到雒阳,两人都是君子,必定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