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的话,放任大宋四路兵马推进到阳曲城下,他们就真没有机会了。
若是如此,隐藏起来的同军主力最多不会超过三个师,再加上阳曲城下的数千人,敌军此战的总兵力应该不到两万人(种师中已经知道同军的大致编制)。
以两军的战力差距而言,李逵凭这些兵力,的确有可能击溃赶至阳曲城下的东线宋军。
可若是己方预先会合了西线的姚古部,双方的形势就会逆转。
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宋军以有备算无备,完全可以硬吃闷头冲过来突袭的同军主力。
当然,这只是第一种也是最有可能的情况。
用兵持重的种师中自不会只设想一种情况,并依此推断就胡乱用兵。
其人还想到了另一种可能:
李逵冒着后路被切断的风险,在阳曲城下留下数千兵马以吸引东线宋军,然后将主力集中于西线。
以其人进攻河东路后的几战表现来看,这个年轻的同军将领还真有可能违反常规用兵。
若是如此,西线就危险了。
朝廷在西线有三路大军,加起来的总兵力数还要略多于东线,西线总体对同军占有优势,但单独拿出来的话,其中任何一路的兵马又都少于东线。
种师中是此战的统帅,不能只顾自己这一路。
其人最担心的就是折可求、刘光世和姚古三部为争功而冒进,在进军的途中被善打奔袭战的同军逐个击破。
敌人甚至不需要三路都打败,只要打败其中两路,形势就会崩坏。
即便自己能掩护剩下的一路顺利退回了南面,朝廷耗费钱粮的这次救援行动也失败了。
因此,十月十日这天,东线宋军没有继续进军,种师中坐镇榆次县中,密切关注西线的情况,做好随时发兵清源县以解友军之围的准备。
好在姚古、刘光世二人相继传来西线进展顺利,折可求已经拿下交城,大军即将进入清源县的消息。
再之后,姚古又派来信使,告知西线疑似发现“疑似同军主力”,且三路大军已经合围清源县的消息。
这下倒是真出乎种师中的预料了。
同军统兵将领李逵真是莽夫?
而且是不自量力反应迟钝的莽夫?!
还是说大宋四路大军防守严密,进军又快,让李逵寻不到战机,滞留在了清源县?
但到了这一步,再考虑李逵的古怪布局已经没有意义,抓紧时间进军才是正题。
摆在东线宋军面前的进军方向有两个。
其一,在榆次县留下部分兵马,然后大军西进清源县,与姚古、刘光世、折可求合围同军主力。
其二,先击败阳曲城外之敌,以解太原之围,并继续向北,拿下百井寨、赤塘关等要塞,彻底断绝同军的后路和外援,再挟大胜之威,前往西线收拾还在顽抗的同军。
直接向西参与清源县会战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姚古信里信外分明不想种师中去西线和他们抢功劳。
其实,种师中并不是太在意姚古的态度。
大宋各家将门之间各有龌龊是常规操作,要是将门军头一团和气,还让东京城中的赵官家如何安心?
但到了种师中这种年纪和层次,早就看明白了一切。
若是进入河东路的同军全被围在了清源县,种师中肯定要去掺一脚。
可现在清源县中真是同军的主力?
万一姚古误判了敌情怎么办?
而且,一个小小的清源县,也容不下这么多的兵马去围困。
再说,此时的攻城战动辄数月,并非一两天就能拿得下,以同宋两军的战力对比,姚、刘、折三人最好的攻城战术还是断绝其外援后再慢慢磨。
若是闷头拼消耗攻城,搞不好就会被敌人翻盘。
因此,东线宋军晚十天半月去清源县并不影响清源县破城战,反而不能去太早。
不然的话,同军见宋军人太多而直接突围,朝廷兵马也没办法留下他们。
一旦让同军回到忻州,宋军就必须长期在太原府维持大量兵力。
河东路钱粮转运困难,时日一长,朝廷也撑不住。
更关键的是赵官家就算再迷糊,也不可能放任将门长期领兵在外。
如此一来,东线宋军的突破方向其实只剩下了一个——先解阳曲城之围。
十月十一日,种师中在榆次县留下一万人马后,继续率领大军北上。
收复同军弃守的永利监后,宋军顺利到达阳曲城下。
围困阳曲城的同军兵力太少,不敢与大宋援军对抗,当即退回营中固守待援。
种师中迅速组织部分人马对同军营寨进行了两次试探攻击,结果不出其人所料——敌军防守严密,战斗意志坚决,非常不好打。
唯有狠下拼掉上万人的大决心,才有可能在一两天内拿下同军经营了两个月的坚固营寨。
但东线人马大部分是京营禁军,作战意志比不了西线想要收复家园的府州折氏子弟兵,绝不可能如此拼命。
种师中要是敢逼着他们不计伤亡地进攻,能不能打下同军营寨不好说,当场哗变的几率倒是极大。
既然暂时打不下,那就只能先围住,再想办法慢慢打。
而且,东线也并不是全无功劳。
至少到目前为止,已经收复了榆次、寿阳两县和永利监,阳曲城之围也算是形式上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