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说明:政权建设确实比打仗枯燥,不喜勿订。
实话说,写这些东西远比打打杀杀的情节要费神得多,同样的时间至少可以码三倍的打仗章节,而且很多书友还不买账,纯粹是吃力不讨好。
但不这样写,反而显得前后风格不一,我会尽量压缩章节,请大家多包含。
……
第二条政令为“授田令”。
辽国故地人口稀少,土地并不算稀缺资源,但适于耕作的良田依然是紧俏货。
特别是从河北、京东迁移过来的大族,对土地的渴求更加执着。
这些大族有钱又有人,肥田要,薄地也要,甚至种不了庄稼的荒滩还想要。
徐泽当然不能任由这些人随便圈地,放任不管的话,要不了几十年,燕云地区就会变成第二个江南——土地高度集中,百姓生计困难。
原则上,大同王朝治下,所有成批迁出的大族,其土地全部收归国有。
到迁入地后,再由官府根据其上交的土地数质量,按照一定比率统一分配田面(土地使用权)。
原本拥有田底和田面的土地换成了只有田面的土地,这些人会不会不乐意?
当然有人不乐意。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可能讨好所有人,这是必然的。
但更多的人根本就不会考虑这个问题。
对眼光长远的大族来说,土地不仅是财富,更是能衍生其他社会价值的重要资源。
洪涝频发的河北和天子脚下的燕京相比,哪里的土地附带价值更大,还用问么?
不过,徐泽并不怎么关心这些人究竟乐不乐意。
本次授田的主体本来就不是这些外地迁徙过来的大族,而是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刚刚被解放的奴籍人和失地少地的自由民。
通过灭国战争的暴力手段,大同王朝接手了辽国巨量的皇产、寺产、罚没产和无主之地,徐泽将之全部转为官田,为授田创造了必要条件。
户部、农部之前就已经清查了现有人口和田地保有量,测算授田标准,制定相应计划,为授田提供了可操作的政策。
而各地共建会铺开并有序运转,才为田地真正分配到户提供了可能。
大同政权一脉相承,授田同样是只授田面,田底是不可能分配的。
所以,徐泽并没有欺负这些迁徙的大族,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朝廷掌握在手中的官田数量巨大,徐泽却只放出了一部分。
人力有穷尽,农夫就算再勤劳,但能够耕种的田亩数终究有极限。
授给百姓的田地并不是越多越好,超过了百姓能力所及,亩产就会急剧下降。
所以,即使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官田,徐泽也没有全部放出。
随着大同王朝不断扩张,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并吞天下之势,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燕京地区和其他新收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