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为大宋造血计划(1 / 2)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3459 字 2021-11-14

“社首,今年各地的粮食增产极大可能会超过预期,外粮输入计划要不要跟着做出调整?”

问话的是商曹曹首褚青,其人所说的“外粮输入计划”实际是同舟社北伐准备计划中的一环。

徐泽对同舟社发展方向一惯的要求是内外兼修,内在为主,北伐也一样。

不管是准备阶段,还是北伐已经成功,河北路的各项工程都要按照计划稳步推进。

没有稳定的河北,就不会有稳定的燕云,不练好内功打牢基础,打下再大的江山也只会是空中楼阁。

已经开始的道路、水利、治河等大项工程建设都需要大量人力,更需要钱粮。

同舟社不可能在河北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就把绝大部分的粮食用于扩军备战和战后的燕云百姓救济上。

因此,徐泽一面主持河北路复兴计划,增强本地造血能力;一面又实施了一个庞大的粮食输入计划,继续为河北补血壮骨。

并不是从京东、海东和辽东等同舟社已经稳定开发的地域向河北输入粮食,这三地的粮食由官府收上来后暂时囤积,只待北伐成功,便直接输入燕云。

徐泽制定的计划是从江南购粮。

没错,就是“花钱”购买粮食。

去年,同舟社兵发大名府,直接吓崩了朝廷的精锐大军,导致赵宋朝廷失去了制衡徐泽的关键力量。

随后,叛军兵临韦城,威逼开封,赵宋朝廷慌乱之下,派出宰相王黼和亲王赵楷求和,与同舟社签定了城下之盟。

谈判前,徐泽曾让前面赶来探口风的张邦昌带回了几条谈判方向。

其中就包含朝廷要举全国之力,筹备钱粮布帛等战备物资,以支持同舟社整编河北驻军,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北伐燕云。

赵佶当时只想赶紧结束谈判送走徐泽这尊瘟神,在王黼和赵楷临行前,皇帝只在“领土”划分上设定了红线。

其人要求开封府与同舟社控制区之间必须有缓冲区,并且双方隔得越远越好。

至于钱粮物资什么的,天子则给了王黼最大的自主权。

只要能让徐泽离开开封府界,皇帝卖儿卖女都不是问题,些许钱财更不是事。

自身不干净又没骨气的宰相王黼在被徐泽一顿恐吓后,当场便吐露了天子的所有谈判底线。

徐泽相信以教主道君皇帝的“人品”和“诚意”,说到的事肯定能办到。

紧扣赵佶事先开出的“底线”进行“谈判”,同舟社肯定能从赵宋身上敲诈到难以想象的海量钱粮。

但经过慎重考虑后,徐泽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

并不是其人对钱粮不敢兴趣,能顺利抢到手的不要,偏要辛苦种田,而是这些钱粮不能这样取。

赵宋王朝以往财政状况尚好时,都无法满足河北两路庞大的驻军正常开支。

现在,帝国持续动荡之下,财政已经频临崩溃,要在不削减正常开支的基础上,再增加大批钱粮保证同舟社扩军和北伐,压力会增加很多。

即便徐泽在协议中明确强调朝廷必须与民休憩,停掉祸国殃民的花石纲和艮岳等大项工程建设,并将“本该”用于这些项目的钱粮改做支持同舟社北伐。

但北伐筹备,以及北伐成功之后的救济燕云都需要巨量的钱粮,算上这些仍有一定的缺口。

在其他方面能省下钱粮很有限的情况下,朝廷为了满足同舟社的狮子大张口,除了再次向百姓加征赋税就别无他法了。

至于加税可能有什么负面影响,徐泽估计赵宋君臣基本没有人会去思考,就算想到了,也不会将这问题当回事。

这些年以来,在“丰亨豫大”的政治路线引领下,赵宋朝廷为了满足天子的艺术追求,建设了诸多超级大工程,花费了无数钱财,使得原本丰盈的国库频频见底。

教主道君皇帝应对财政窘迫很有经验,最有效手段主要有两手。

其一,请蔡京出山,推进社会改革,搜刮民间财富。

坦白地讲,这些改革政策还真不是全部针对平头百姓,如改盐钞法以及推行方田均税法等,普通老百姓想利益受损都不够格。

其二,授意臣子进献“羡余”,广开财源。

杨戬搞出的“公田所”,陈遘“发明”的“经制钱”等等,都是为赵宋财政不计个人名声的“忠臣”事迹。

双管齐下,赵宋帝国才能一直有钱花,也让治下百姓负担一日重过一日,致使地方频频出现动乱。

最初并不是没有臣子劝谏,但时间久了,敢劝的、愿劝的臣子都被赶出了朝堂。

剩下的臣子们早就适应了这种有钱就折腾,没钱就加税的状态,皇帝和绝大部分大臣对加税已经没有半点心理负担。

而且,若是徐泽决心通过朝廷输送北伐的钱粮,赵宋各级官僚们不仅不会拒绝,还会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