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扶桑现状(1 / 2)

扶桑,萨摩藩。

此时的鹿儿岛已经大变样,港口和码头都进行了扩建。

以前大概只能停靠几艘大船,而现在却是可以同时停靠十几艘。

岸上的住房多了一些,来往的人多了一些。

来往的船只也多了许多,码头上也热闹了许多,来来往往的都是人,岸上的仓库里和空地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

以前还算热闹的港口,如今却有了一丝繁华的味道。

随着一艘大船抛锚,岸上就有大量光着膀子的扶桑男人起身,等待着船上的人下来,然后凑过去,用非常蹩脚的汉语问话。

这些搬运工,倒是成了最早熟练使用汉语的一批人。

没办法,唯利是图。

来码头上做搬运工,比给大名家种地用的收入要高好几倍。

要不是岛津光久严令限制来码头的人数,早就没有人种田了。

幸好,岛津光久不傻,知道粮食在任何时候都是至关重要的物资,他始终都要保住种地人的数量。

当然,这样一来又会出现劳动力短缺。

所以,岛津光久就从大华进口了大量的钢铁农具,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

为此,岛津光久又欠了大华一大笔钱。

为了还钱,岛津光久也是绞尽脑汁,甚至不惜鼓励扶桑女子去大华从事皮肉生意,为国创外汇。

同时还鼓励扶桑人去大华打工,鼓励扶桑人给大华人做工。

他只能靠这样出卖劳动力来赚些钱还债。

当然,这种合作其实是双赢的。

扶桑人提高了耕种效率,获得了大量的铁器,而大华获得了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出了更多的工业品。

这种现像,是自由贸易后必然会出现的结局。

不过,这其实并不是大华和扶桑的主要贸易。

大华和扶桑最主要的贸易,其实是铜贩卖。

准确来说,就是大华把铜运过来,然后换扶桑人的金银。

原因也很简单,扶桑缺铜,非常缺,但是金银缺非常多。

所以,两国金银和铜之间的兑换比例相差非常大。

在大华,一两黄金约等于9两白银,约等于9千枚铜钱。

而在扶桑,一两黄金约等于是8两白银,约等于是4千枚铜钱。

也就是说,在大华,用一百两黄金换90万枚铜钱运到扶桑,转手就能换到两百多两黄金,净赚一倍。

当然,这是理论值。

铜出口要收税,黄金进口也要收税,在扶桑这边也要再交一遍税,加上运费,人工费等等,最终的利润,差不多也就百分之五十吧。

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也是无比恐怖,毕竟这是扶桑,不是西欧,双方的距离近,危险低。

来回一趟,撑死半个月,快的一个礼拜。

除了大华新出现的股市,已经没有比这赚钱更加迅速的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