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粮食进口补贴(2 / 2)

吴长庆思考了一会儿,开口说道。

这是后世各国经常干的事,对于某样需要大量储备,但又不划算的商品,只能政府给予补贴,让商人有的赚。

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朝廷不用花太多的钱,大头都是商人在付,朝廷只是补贴一小部分。

而只要有了足够多的粮食储备,大华就可以让更多的农民转行成工人。

同时,也有底气去让更多的工人学习专业,进阶生产技能。

只有有技术的工人数量上去了,才能加快工业化的速度。

否则,光有资本也不行。

这种补贴需要持续消耗朝廷的钱,但吴长庆却根本不担心。

只要加快了工业化,增加了工业产品的产能,这些都不是事。

工业品产能上来了,也就能够增加额外的税收,这些钱也就回来了。

官府补贴,增加商人进口粮食的积极性,粮食增多,工人增多,工业产品数量增多,税收增加。

这是一个完美的良性循环。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华人依旧人人都可以吃饱,但工业产能却提升上去了,工业化进程也得到提升。

商人把工业品倾销到海外,用工业产品去换粮食。

一间一千人的钢铁厂,生产的钢铁运到海外换成粮食,起码能换到一万人乃至几万人的口粮。

这是非常划算的贸易,远比自己种粮食划算的多。

当然,这种贸易,肯定会伤害到海外的那些国家的利益,让其他地方的手工业破产,阻断其工业化的进程。

不过,这正是吴长庆想要的结果。

当然,其他国家里面肯定也有有眼光比较独到的人才,会发现这种问题,然后有可能采取禁止粮食出口之类的政策。

到那个时候,大华的军舰又可以发挥作用了。

吴长庆发了话,众人想了想觉得这个办法比自己的要好,自然就是迅速通过。

通过的时候,诸位达成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遗憾的,毕竟这个办法又是皇帝想出来的,和他们关系不大。

这种事情的次数多了,很显得他们很没用,做官的体验极差。

好多人都在暗地里不停的学习,想要提升自己。

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他们都发现,自己还是经常比不过吴长庆。

方案通过。

接下来,就是研究如何补贴,补贴多少。

补贴多少才不会对国内的粮价造成影响,又能让商人有的赚,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这是个很细致的活。

这种时候,其他大臣终于是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因为吴长庆向来不参与这种具体的数值设定。

除了颁布粮食进口法案,吴长庆还要求工部和礼部合作,在社会上办一种针对于成年人的专业技术学校。

不传授课堂里的常规知识,专门用来培养普通百姓的职业技能。

比如修车,机床加工,装修甚至是厨师等等,只要是需要技能的行业,都可以设立相关的培训课程。

虽然后世的新东方和蓝翔经常会被人拿出来调侃,但是不得不说,这两所学校还是培养了一大批可以靠技术吃饭的人。

要是没有这门技术,那些人可能就只能去电子厂做装配工,更加没有未来。

一门技术也许不能让人发家致富,但是足以让一个人过的比很多人都要好。

这些职业学校培养出来人才注定是有缺陷的,但是大华确实需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