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菜园子?”郑辫喃喃自语几遍,若有所思道:“名字是好听,我们只卖两种菜,称不上园子吧?”
郑封呵呵一笑:“名字嘛,就是给人叫的,叫习惯了,自然就记住了。至于卖什么东西,并不十分重要。我们卖的东西,在这个市场,甚至大明所有市场都是独份。难道我们叫作老郑独家菜园子不成?”
郑辫:“不行,不行,老郑独家菜园子这名字太长了。”
“那就叫郑家菜园子吧,以后若想到更好的名字,我们还可以换回来。”郑封说,“这个招牌,回去以后,请闻先生执笔,帮忙写一下。”
郑辫连连称是:“好的,好的,闻先生学问大,请他帮忙,再合适不过。”
开门时间久了,店铺内的异味散去大半,只留下若有若无的味道。郑封锁上门,与父亲郑辫一同返回郑家庄。
下午,郑封与父亲用刨子刨光一块木板,摸上去光溜溜的不挂手,然后抱着木板一起来到私塾,请闻先生写招牌。
闻先生欣然答应,准备好笔墨,就开始写起来。写字的间隙,闻先生问郑封,还回不回来读书。如果回来读书,和以前一样,学费照免。
郑封将师爷在县学分给自己一个名额的事情告诉了闻先生,闻先生闻言心有不甘。他知道郑封是聪明孩子,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如果一直在他的私塾读书,将来金榜题名时,郑封自然而然想起蒙学时受到谁的教诲,对闻先生来说,这无异于扩大影响力,会源源不断地招徕学生的。
在县学教学的师资,一般都由考中举人的人担任,而闻先生一生没有中过举人,只是一名秀才。论师资力量,县学确实比私塾强上不少。
郑封进县学,等于攀上高枝,闻先生不会一棵树上吊死,非要留下郑封不可,便勉励郑封到了县学不要贪玩,多读圣贤之书,将来光耀门楣。
郑封连声感谢闻先生好意提醒。
写好招牌,字迹上的墨还没有干,闻先生把招牌放在院子太阳下晒干,就让郑封拿走了。自然的,郑封没让闻先生白忙活,给他留下几十枚铜钱做酒资。
手里拿着铜钱的闻先生心中无限失落,为失去一个好学生遗憾不己。
第二天,郑封带上招牌,与父亲一起来到东市,将招牌挂在门楣上,同时点燃一挂鞭炮,等于是开业大吉。左右两家店主发现,父子二人只是带来了招牌,店内还是空的,免不了又纳闷二人究竟做什么生意。
放完鞭炮,二人冲左右两个邻居一抱拳算作回礼,什么话也没有说就扬长而去。
到了郑家庄,郑封找到爷爷郑绳,让他找来一些砖块,准备拉到东市自己的店里,垒一个火炉。爷爷问他垒火炉干什么,郑封笑而不答。
老头子问得急了,郑封笑道:“爷爷,你年龄大了,地里的农活已经不适合你干了,我给你找了一个轻松的活,比种庄稼更赚钱,你愿不愿意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