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书上的字郑封大部分认识,只有极个别的眼生,还是装模作样的从最基础的认字开始了启蒙之旅。
以前,郑封认识的字都是简体字,而现在书上的字都是繁体,从简体到繁体的转换,郑封也是轻车熟路,可遇到笔画多的字,郑封还是装作不认识,主动过去问闻先生。
闻先生有问必答,从不厌烦。
除此之外,郑封每天勤奋练习毛笔字。
以前郑封常用圆珠笔、水笔、钢笔写字,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现在换成毛笔,笔尖软软沓沓的很难控制,而且笔毫沾黑水久了会结成一陀,需要不时地在水中洗洗,用起来没有钢笔方便。
刚开始练字的时候,郑封的态度万分认真,一心想将毛笔字写好,可偏偏写不好。不是笔画太粗,就是笔画太细,搭配到一起,不伦不类的像狗爬叉。
随着练习字帖的时间推移,郑封掌握了笔毫的软硬程度,慢慢的就上路了。而且在练字的时候,郑封还找到了抄近路的捷径。
比如练好了“日”这个字,在上面添一撇就是“白”字,在左边添一竖,就是“旧字”,在中间加一短竖,可以变成“田”字、“甲”字、“由”字,加一长竖,就变成“申”字。
某些带偏旁的字,练好了偏旁,其他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于是,郑封事半而功倍,短短几个月时间,已将毛笔字练得虎虎生风,有鼻子有眼睛的,极像一回事了。
闻先生一直注意着郑封的学习进度,他暗中留了心,发现郑封果然聪明至极。许多笔画繁多的难字,他只问一遍,从不问第二遍。这证明,他一次就记牢固,从不犯错。
尤其是练毛笔字时,闻先生亲眼见证了郑封从笨拙到灵巧,从艰难到容易。几个月之后,郑封写的毛笔字已经超过了班上所有孩子。
闻先生让郑封写了一张字,在同学们之间传阅。同学们看到郑封的字,再比较他们自己写的字,发现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都由衷赞叹郑封进步神速,闻先生对郑封特殊对待果然非同一般。
一年以后,郑封认识了数千个汉字,跟着闻先生开始学习儒家经典,首先学习的是论语。
当读到“八佾舞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时,郑封站起来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以致于孔圣人如此气愤。
闻先生捋捋胡须,欣然解释道:“佾是八人一组跳舞,上古时候规定,天子可以享受八佾之舞,诸侯只能享受四佾之舞。
如果诸侯不尊循礼节,用八佾之舞,便是僭越天子之礼,有不臣之心,这是天下祸乱的开始。
一旦天下祸乱,受苦的还是百姓。圣人仁心,不愿天下大乱,所以对诸侯越礼之事非常气愤。”
顿了一下,闻先生接着讲解道:“现在大明朝没有了这种规定,但是其他规定还是存在的。比如太祖皇帝在洪武年间颁布的服饰之礼规定,普通百姓不能穿龙袍蟒服,只能穿粗布或丝绸之衣。但是商人及烟花女子等贱籍之民,却只能穿粗布衣服却不能穿绸衣,否则也是僭越,按《大明律》规定,也是要受惩罚的。”
郑封又问:“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是什么意思?”
闻先生解释道:“主张行不通了,乘坐木舟到海外去。为什么主张行不通?就是君王不接受忠臣之言,却接近佞臣,这也是天下大乱的预兆。既然天下将乱,就不必呆在国内饱受战乱之苦,划一只小船到海外避祸,以等天下大定时再返回来。”
郑封听完之后摇了摇头,语出惊人地说道:“闻先生,我以为圣人这样做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