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为皇权服务(1 / 2)

“司马先生但说无妨,朕洗耳恭听。”刘襄沉声说道。

“陛下之太学效仿夏序、商学、周痒,是为我大汉文教最盛之处,那所招学子必然应有相应之门槛,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录用士子?”司马季主谨慎的问道。

夏商周三代的教育是“学在官府”,教育被官方垄断,痒学序这种最高学府所招纳的学生都是王族贵族、公卿子弟, 寻常百姓根本没有进修的可能性。

“学在民间”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然而随着秦朝的建立,私学遭到了官方打压,教育再次被官方垄断,到了汉代才慢慢恢复过来。

这使得司马季主内心有所忧虑,怕刘襄建立的太学和夏商周三代学府一样,只面向王公贵族, 而不面向天下贫寒子弟。

“太学者, 贤士之所关也, 教化之本原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朕创太学乃为我大汉培育人才,使得朝堂与郡国有可用之仕才,利民而兴国。”

“太学学子可有两种入学途径,一者直接由太常从天下各地挑选十八岁以上的仪状端正者;二是由郡国县官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刘襄缓缓说道。

“陛下圣明。”司马季主闻言躬身一礼道。

在司马季主看来,刘襄的第二条招生办法无疑是照顾贫寒子弟的最好办法,“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这无疑是给了天下贫寒子弟一个入太学进修的机会。

如今大汉的文化发展还在恢复阶段, 贫寒子弟与世家大族子弟的受教育程度相差较大。贫寒子弟每日都要为生计而奔波,根本没有多少读书游学的机会;而世家大族子弟自幼就会接受蒙学, 族内还会资助财物供自家子弟四处游学。

如果单纯靠才学高低来筛选太学学子,那么贫寒子弟能入选者寥寥无几,除了极少数自身天赋极高的外,贫寒子弟根本无法与世家大族子弟竞争。

“看来司马先生是担心太学无贫寒子弟立锥之地啊!朕既为天子,那么自当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断然不会让天下学子出现明珠蒙尘的情况。”刘襄笑着说道。

“陛下考虑周到,是臣唐突了。”司马季主恭敬道。

“无妨,不知各位博士还有何疑惑,都可畅所欲言,不必有所顾虑。”刘襄缓缓说道。

“陛下,老臣有一疑问。我等诸博士分属儒、道、法等不同学派,到时我等该如何教导学子,是由学子自由选择师者,还是由我等主动收徒?”张恢开口问道。

张恢话音刚落,众人都打起精神等待刘襄开口回答,相比司马季主的问题,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更加关心。

正如张恢所言,他们分属不同学派, 自然都希望自己学派的学子人数能压其他学派一头, 自身学派人数越多,影响力也就自然而然的越大。

“朕长于齐地, 自幼闻稷下学宫之盛名。黄老、儒、名、法、墨、阴阳等各家学派并存于稷下,百家学者们聚集一堂,以自家学问与他家学者展开辩论,学风昌盛。”

“慎到、申不害、孟子、荀子等百家圣贤都曾在稷下学宫讲学与辩论,百家名士多出于稷下学宫。太学师生关系当效仿稷下学宫,学生可以自由寻师求学,老师可在太学公开讲学。”

“每位博士都有专属学堂用于教学,每名博士可聘请一至五人作为博士助教,协助教学;每一学派众博士推选出一人作为本学派学长,对负责太学祭酒负责,管理本学派博士与学子;各学派学长与太常商议祭酒人选,由朕亲自任命。”刘襄缓缓说道。

刘襄并不打算让儒家一家独大,他更想让大汉学坛“百家争鸣”,学界一直保持生机勃勃的气象,而太学就是最好的“百家争鸣”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