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读万卷书(2 / 2)

大唐艺术生 长安布 5175 字 2022-02-11

这些舆论的结果就是让大家不断的了解商业银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出约束银行的信息。

先是按照银司规定程序面向民间发售股份,然后是让大家谈论银行要为百姓造福,在直接到银行不但要接受朝廷监督,甚至内部都要相互监督。

由此,银行在民间的信誉就更加好了。更多的人愿意把钱财存进银行。

而另一方面,银行开始面向不同的商铺放贷。只要有借钱的需要就可以到商业银行借钱。利息并不高,是大多数铺子能承受的。

银行的放贷手续还不复杂,有时候还会主动到商铺去给借钱的掌柜办理手续。

长安城的商业银行就这么稳当了。存的钱财拿出了一部分放贷给了襄樊的一些作坊。

襄樊的张鹏就等着呢。自古襄樊都是重镇,因此他在襄樊当官那就要做出成效才能服众。

他从商县带来了香皂作坊,又在赵宇凡和孙琦的帮助下给襄樊带来了不少商县县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这些人有的在官衙里面当官吏,有的在作坊成为匠人。

但是,张鹏并不满足。这些成效在襄樊的影响只是让当地百姓觉得他这个太守还不错。

张鹏要做的很多,这就需要大量的钱财。

现在长安城的商业银行收拢了不少存款,此外襄樊分行一样成立了,但是因为有些人不想长安城那样信任,因此收纳的存款还不是太多。

因此,长安城总部给襄樊的各个作坊,商铺的借贷就成了让当地人信服的一个方式。

张鹏先拿出一部分钱财扩大了香皂作坊,印刷作坊。使得作坊能够生产出更多的香皂和书籍。发售到楚地更多的地方。

然后,张鹏还拿出一部分借出去给几个镇子的农夫,鼓励他们养猪。借出去的钱可以在五到十年返回。

这样一来,张鹏在襄樊的官声就更高了。不少百姓都因此信服了商业银行襄樊的分行。

分行的存钱多了,自然当地的望族对待张鹏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张鹏在襄樊是这样,魏和在灵宝就很好办了,灵宝本来就有陈安帮助建立的甜菜糖作坊,后来又开设了香皂作坊,印刷作坊,因此魏和在灵宝早早的都把控住了。这次商业银行的建立,不少当地种甜菜的,制作甜菜糖的人都主动把家里暂时不用的钱存到银行。

钱财多了是就好办,洛阳那边都开始有不少人愿意来灵宝谋生了。

这一系列的联动,直接让商县,襄樊等三地的合作越来越多。百姓对官府的态度就越来越好。

马周在商县要做的更好,商县是三地的领头的,但商县特区毕竟是在大山中,随着三地的联动,后续就难免开始吃力了。

可马周的办法多啊,他咬定了陈安留下来的好处和安排。商县对外发现出的生意都会有盈利带回来。这样对于商县百姓来说,平常的日子就够了。

马周把重点放到了县学,县学是各个郡县最早开设算学,化学和六年义务教育的。因此人才就多。

商业银行在各个郡县开始成立分行了,那就回要从商县的县学要人。马周就有了要求,人才可以给,但各地必须常年派人到商县的县学来学。而且马周在县学的基础上还开设了更高曾级的书院,这样一来,商县就一直保持最好的县学和书院。商县的文教就是大唐有名的。

还有医馆是同样的道理。郎中的培养是商县的好。想当郎中就要到商县的医馆。

所以,在马周的治理下,商县没有因为地处大山中间就落后,反而成了各地纷纷向往的地方。

这些变化一天天的出现在各地。更多的人有了切身的感受。

而陈安确实活的很难受,他要经常陪着太子李承乾读书。这日子太难了。

如果只是陪着读书还好,问题是魏征次次讲了经书典籍都要问陈安一遍。

陈安觉得再这样下去,那就成了太子陪他读书了。而且还有那么两次,明明是李承乾没有记住魏征讲的文章,魏征确埋怨是陈安在陪太子读书的时候不专注,打扰了李承乾。

此外,魏征还常常把陈安叫到家中,说是让陈安在家里吃饭,而实际上魏征总是在吃饭前问一些书上的问题。有时候陈安回答不上来,魏征就把他给撵走,连饭都不给,更是不可能见到魏萍。

陈安觉得再这样下去他就受不了了。他要有新的注意。

他要带着太子行走天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陈安把这句话写了出来,他还在魏征讲书的时候拿了出来。这句话震惊了魏征。名句啊,包含了大道理。

读万卷书,要做个有才学的人。行万里路,就是让自己的才学应用出来。这是魏征的理解。

但陈安还有另一个理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上读来总觉少,需要不断行路,了解实际才能验证书中的道理是否正确。

陈安的解释自然同样有道理,这本来也就是可以正反理解的话,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可以作为“知行合一”,的一个简单描述。

李承乾当时就激动了,他不是激动陈安怎么会有这样的认识,还能说出这样的话,他是想着赶紧去行万里路。

太有诱惑力了,他自从成为太子就很少出宫。如果陈安的这句话有道理的话,那他以后就可以经常出去了,还要离开长安城,因为万里路要有很远。

李承乾让陈安把这句写在一张天赋上的话留给他。他要找机会给李世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