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文明交流(2 / 2)

谷  大唐的文化自信便在于此。

无论是大食法还是西方教,真正有吸引力的是中亚,突厥、回鹘、葛逻禄这些草原上野蛮人,没啥文化,唐末全面内卷,也就让大食法占了便宜。

对李晔而言,只要限制宗、教野蛮生长即可。

不鼓励不提倡也不排斥。

当然,也仅仅是允许他们在长安建寺,传经授教等一切活动都要得到朝廷的允许。

至于西域和昭明国,则是坚决打击。

李晔发下严令,不允许大食法和西方任何教派的存在。

对以往的信众课以重税,以经济手段逼迫他们逐渐放弃大食法。

河中狂信者纷纷西迁,让黑衣大食回了一口血。

不过黑衣大食前所未有的恭顺,承认了大唐对河中、呼罗珊的占领。

拜占庭屡次派遣使者,拉拢大唐。

而可萨人,内部面临大分裂,一部分人主张重拾突厥人的身份,回到华夏文明圈。

一部分则主张迁都克里米亚,远离大唐与契丹。

没有人敢在军事上挑衅大唐。

看着长安越来越多的西方商人,李晔觉得是时候开展文明的交流了。

任何时候,都要睁眼看世界。

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古天竺人发明了数字,阿拉伯人推广,并传到了西方。

事实上,这个时代随着大食法的蓬勃发展,大食人法的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建筑学、科学、医学和艺术都有极高的造诣。

特别是医学领域,解剖学药理学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后世西方所谓的文艺复兴,其实大量借鉴了大食法文明。

而只有睁眼看世界,才能不被世界抛弃。

为此,李晔组建庞大的使团,从尚学中挑选文武精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入大马士革,然后入绿衣大食,一部分入君士坦丁堡,进入法兰克三国。

尚学经过这么多年的拓展,也开了格物、医学、算术、农学、外语等科,但几千年的文明惯性不是一朝一夕能更改的。

绝大多数大唐精英们,还是想着科举做官。

不过这也为底层子弟们让开了道路,大唐有四千万人口,总能出一些异才。

李晔三番五次下令地方选拔这些人送入长安。

这么多年的积累,也算勉强有个样子了。

大明宫也渐渐有了学术氛围。

种子一旦种下,终究会成长。

国势上升,大唐所有的一切都在上升。

连即将进入思辨阶段的儒学,也焕发了第二春。

书生们对教化万方的狂热,不亚于佛门。

中土人科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被挤下去,是以,他们的目光逐渐转向了西域和河中。

汉唐的书生通常是一边砍人一边读书的。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人前仆后继。

在李晔的刻意引导下,落第的书生们纷纷转向西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个昂扬的大环境下,人人都抬起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