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范挡头的寻宝之旅(1 / 2)

范江是东厂的一名役长,也称为挡头,他带着几名手下的番子,从太原到蒲州、洛阳,最后来到修武县,跟着文启东的踪迹走了一遍。

之所以要追寻文启东这个道士,都是由一个故事引出来的,能吸引这位东厂挡头的故事,就是文启东编造的《道士勇救威尼斯商人》的故事。

当然,范挡头不是被故事里的情节感动了,而是被故事里面的‘宝镜’吸引了。

最初得到消息后,范挡头并没在意,直到厂公‘九千岁’要寻一些宝物给客氏送礼,作为专职地方打探消息的范挡头,为了完成厂公下派的任务,就把道士卖宝镜的事报上去了。

一面玻璃镜子,对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来说,不是啥稀罕的东西,他外宅的小库房里,就有好几面海外来的琉璃镜子。

就是客氏哪里,也不缺琉璃镜子,所以下属给他讲宝镜的故事时,也没有太在意,随口说了一句把镜子拿来看看。

九千岁不经意的一句话,到了下面,那就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东厂的番子们,探查到宝镜在张家手中后,有点作难了。

张家毕竟是出过首辅的家族,虽然现在没落了,但家族底蕴仍在,家族联姻也都是显贵人家,为了一面镜子,不好强取豪夺。

不要看九千岁搞死那么多的东林党官员,那是在皇帝默许下的争权斗争,搞死那些官员前,也是需要费劲寻找罪名的,不是随口一说,说让谁死就可以的。

所以,不要说普通的低阶番子,就是九千岁,也不能随意抢夺别人家的财物,这是官僚阶层的底线,破了这个底线,后果很严重。

作为张家,由于直系家族里已没有人在朝堂做高官了,现在只是靠着先祖的余威过活,也是纸糊的老虎,只剩一个架子了。

当东厂的番子找上门,说是九千岁看上了自家的宝镜后,张家虽然不想给,但又怕被九千岁盯上。

最后,双方相互妥协后,由张家的人亲自送宝镜到京城,张家要用宝镜换取足够的利益。

张家人带着宝镜到京城后,私下里通过转手,获得了一位部堂故交官员的人情后,通过故交官员的手,宝镜还是到了魏忠贤的手中。

张家为什么要多此一举,不直接向九千岁献宝?

因为像张家这样的官宦之家,屁股不能做歪,投靠阉党,不符合自家的长远利益,所以不能直接向阉党献媚。

当魏忠贤见到镜子后,也禁不住大为赞叹,不亏被称为宝镜,和手中的镜子相比,自家摆放的那些西洋琉璃镜,都成了粗制滥造的劣品。

把玩着手中的镜子,精美的工艺让魏忠贤爱不释手,有点不舍得把这样的宝镜送给客氏了。

不过,为了挽回自己在皇帝那里的信任,最后还是把宝镜送了出去,一件玩物罢了,哪有自己的地位重要。

镜子送人了,镜子的故事却引起了九千岁的兴趣,又是随口交待下去,去找一找那个道士,看能不能再寻一件同样的镜子回来。

一个没有跟脚的道士,九千岁发话了,手下的番子要是按照常规,会直接拿人。

手中要是还有宝镜,就抢夺了献上去,然后逼问镜子的真实来路,就是说了实话,也会遭到拷打以辨别是不是说的真话。

最后的结局,放人的可能性很小,大多直接处理了,因为,能保守秘密的只有死人。

说起来,文启东还得感谢张家,张三爷怀恨东厂逼自家献宝,就故意没有暴露文启东详情。

当然,张三爷对文启东也没安啥好心,他故意不暴露文启东的厉害,是打着让东厂番子直接去拿下文启东的主意。

至于几名番子没拿下那道士,被反杀了,这也正中张三爷的算计之中

东厂boss可是九千岁,那位有些神通的道士,要是和九千岁对上了,就有热闹看了,谁胜谁输都能让张三爷出一口恶气。

范江作为追寻卖宝镜道士的具体执行人,也不是没脑子的蠢货,要是脑子不够用,也不会混成东厂十二挡头之一。

作为曾经的锦衣卫百户,在太原府城时,从当地的锦衣卫坐探哪里,就探知了一些道士的消息,知道自己要寻找的道士,是有诡异手段的。

到了蒲州后,在张三爷那含糊其辞的话语中,干了十几年厂卫调查探子的范挡头,听出了一种算计的意味。

能干了十几年外事厂卫还活着,范江靠的就是一个谨慎,那些仗着自己是厂卫而横行无忌的同伴,都埋进了土里。

不要以为有皇家做靠山的厂卫没人敢杀,那些实力强大的官绅家族,家族的武力不光是明面上的护院,想要几个离了京城厂卫的命,是不费啥劲的,杀了人,推到山匪头上就行了。

还有就是文启东这样没有根底的人,没有根底,也就是没有家族亲人牵绊,再加上本人又武力强横,去找这种人的麻烦,一个不好就会丢了小命。

自己的命丢了,家里还有一家老小咋办!,至于自己的仇可能会报,自己人都死了,报不报仇和自己有关系吗!

能活的比同伴长久,范挡头靠的就是做事谨慎小心,对文启东的追寻也是如此。

为了搞清文启东的来历,他甚至走回头路,从蒲州向北一直追查到沙城堡,来回调查了几个月的时间。

可以说,现在,在明时空,有谁对文启东最了解,当数范挡头莫属。

跟着道士的足迹走了一圈,到了修武县境内后,还没等进山谷,又爆出道士用五雷轰顶大法,两道天雷劈死一百多悍匪的事来。

这一下,更是让范挡头不敢轻举妄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