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岩和冯宝两个人,虽然搞不清楚这背后的弯弯绕绕,但他俩都明白,因为“火药”缘故,此番出征,决计跑不掉,所以都有心理准备。
如今,李绩一番禀奏,等于给整件事情画了一个句号。
果然,继李绩发声后,杜正伦、上官仪、许敬宗等宰相相继“附议”……
朝堂之上,无反对之声。
皇帝李治当即圣裁,道:“传旨,着‘新安县侯’谢卿家任‘平壤道安抚使’、兼领‘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协理军务;着‘水师都督’冯卿家任‘神丘道安抚使兼领副大总管’,领‘军丞’职事;二位卿家各自招募军卒一万,‘兵部’协理,一应花销由‘户部’支应,月内兵发‘辽东’,不得有误!”
伴随着皇帝圣旨颁布,整个大唐的战争机器又一次开动起来,只不过和以往不同,它由两个人在操控着……
一个月内,完成募兵,继而出征,在很多人心里,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谢岩和冯宝,再一次展现了他们与众不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谢岩组建麾下军队的思路是,以“皇家卫岗学堂军事院”当期即将毕业的学子为基层军官,辅以自愿应召入“羽林右卫”之“卫岗乡府兵”,或“巡逻队”成员,再报上刊载启示,从“洛阳”和“关中”两地募集余下军卒,同期“兵部”发文,明确三件事,第一,兵役十年为期,月俸两贯,十年后另外一次性补发五年俸禄,至于战争中阵亡、伤残、奖赏等,皆依过往常例;第二,入“羽林右卫”者,朝廷不再“授田亩”;第三,“羽林右卫”一应军需,皆由朝廷拨付,也就是说,军卒个人不再有任何花费。
在制度层面,冯宝麾下当然与谢岩保持一致,但在构成方面,却有很大不同。除去登报招募外,他搞起了“摊派”,通过黄守义、洛克然等大商贾,要求每个商贾提供三到十名壮年男丁不等;又通过许敬宗、李义府以及到任“宝庄乡”乡长王德俭,向一些勋贵豪门征募相应成年男子,当然,这都不是白提要求,而是以“宝庄乡”建设开发项目以及“水运司”运费优惠和未来出海收益分润换来的。至于基层军官,冯宝和谢岩倒是想法差不多,由“兵部”出面,调集一批,另外就是“皇家学堂军事兴趣班”里,非“军事院”之当年毕业学子。在冯宝眼里,这些人有文化,有基本军事常识,身体素质也合格,完全能够成长为军官,如果不合适,大不了战后让其退出军队,也不是难事。
人的问题解决了,余下就是装备。
“卫岗乡”库存,以及没有入伍的“府兵”装备,全部被折算成金钱购买。
“冶铁作坊”和“成衣作坊”通力合作,日夜不停赶制“网甲”,再加上征调“巡逻队”全部装备和库存,不足的部分,由“兵部”库存补足。至于战马,谢岩和冯宝各显神通,分别弄到三千骑,余下各有数千骡、驴等畜力。
这也是大唐数十年休生养息,国力强盛的结果,换成“贞观”初期,举关中之地,也难短期凑集,更不用说仅仅在“洛阳”一地了。
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谢岩命人动员整个乡里每个家庭炒制米粉、面粉,最后合成“野战工粮”,以此作为全军粮食,且通过朝廷发文,责令至“登州”沿途官府备足“野战工粮”以为补充;冯宝却另辟蹊径,差人收购市面上所有肉干,甭管是什么肉,能吃就行,余下则是命“登州”备齐“野战干粮”,至于国内行军途中,以购买方式解决消耗。
他们两个人的思路,不管是哪一种,最终都是为了解决一件最为主要的事情,那就是轻装上阵,以免庞大的粮草辎重运输队伍拖累行军速度。
差不多用时二十六日,两支各自一万人的“羽林右卫”整军齐备,出发在即。
同一日,“户部”关于组建“羽林右卫”的花销清单,以“奏疏”形式呈报至皇帝面前。
“四百五十六万贯?”李治看到这个惊人的数字,眼珠子差点没瞪出来。
半晌后,李治稍稍平复心情,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去,去问问……”
“奴婢遵旨!”王伏胜心领神会,小心翼翼地应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