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第三十五章 武后理政(一)
虽然说来到大唐十余年,但冯宝始终写不来那文绉绉的文章。在以往,文字类事情,基本上都由房元昭、杜风他们操办,可现在不行了,尤其是在宫内,没有熟人。
冯宝本来为这事儿还有点犯愁,现在好了,娄师德——未来大唐王朝的宰相,被征用了。
按过往习惯,冯宝以口述的方式,详细细叙说了对于“大唐水师”未来较长时间内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尤其是对于庞大“水师费用”方面,着重描述了自己的构想。
大体来说,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是“水师”规模,先裁撤不必要的官兵。将“水师”总兵力,控制在两万人以内,全部实行“水陆皆可作战”,即“水师陆战队”模式。裁减下来的官兵组成“水运司”,也就是带武装的水面运输队。
其次是战船。大唐疆域广阔,海岸线绵长万里,需要如“长安号”那般大船至少二十艘,另外还需要五千料巨舟四艘,作为领航旗舰,其余各类辅助船只,至少一千艘,同时根据船只增加,扩充“水师”,最终形成“北、东、南”三大船队,总兵力约在十万人上下。
只不过,冯宝特意强调,这个构想的实现,最低限度也是十年,很有可能长达十五年。
可即便这样,那也把娄师德吓得够呛!
别的不说,单就这些船只,建造起来的费用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大唐朝廷根本就不可能负担得起。还有,如此战力强大“水师”,皇帝陛下怎么能放心?
冯宝没有多说,只告诉娄师德:“如实记述即可,吾自会与圣人释疑。”
第三个方面,“水运司”作为“水师”外单列“衙门”,行商事,南粮北运,出海交易,所获之巨利,在“钱号”单独设立户头以存,五年内用于建造船只、扩充军备,五年后,“水师司”之一切,全部移交朝廷。
最后一个方面,“水师”当出海靖边,肃清贼寇,以威服四夷,接纳朝贡,滋养万民。
尽管娄师德如今还是一个低级官员,但他的胸襟与眼光的确不凡!从冯宝的口述当中,仿佛看到了大唐船队,扬帆出海,将粮食、木材等物资,一船一船络绎不绝地运回……
娄师德很清楚,有了这些物资,大唐国力更加昌盛,自然而然对百姓的索取,也就会降低很多,实是“治国良策”。
当然,要把言语中表达的意思,整理成文,倒并不是太容易,主要是冯宝在说的时候,口若悬河,大量使用了一些后世的语言词汇,致使娄师德很难弄明白。
冯宝本来就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所以也没空跟娄师德解释,全部说完以后,丢下一句“明日书成,吾面君呈上”,而后拂袖离去。
冯宝并不是有意给娄师德出难题,主要原因是他不想在“洛阳”待太久,只想着快刀斩乱麻,将“水师”这一摊子事理顺,然后又可以安心当甩手掌柜了。
正是基于这个目的,冯宝没有在“水师衙门”逗留太久,与娄师德聊完以后,甚至没有等到其他同僚回来,便径直去了“兵部”。
现如今,高远领“检校兵部尚书”衔,以“兵部左侍郎”职,全面署理“兵部”事宜。他和冯宝实在是很熟了,二人之间根本不需要客套,虽然不是推心置腹那种交情,但在公事上还是可以做到事无巨细,畅所欲言。
当听完冯宝对于“水师”设想,并提出,希望得到“兵部”支持的时候,高远斟酌之下,缓缓道出自己的意见……
高远很清楚,冯宝构想中的“水师”,本质上是“军制变革”,原因在于,大唐现有“府兵制”,弊端减显。
比如说,“卫岗乡”等富裕地区的府兵,装备精良,甲胄齐备,吃穿用度等,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以至于他们的战斗力更加强大,在战场上获得的军功以及缴获等,也远大于其他地方府兵,如此带来很多不公;此外,“火药”已经接近大成,届时,哪里还需要那么多军卒?只是因为朝廷财政原因,难以同时满足供养庞大军队以及武器装备更换,所以,大唐皇帝李治在“军制变革”这件事情上,仅仅是授意,而非直接下诏确定。
高远在皇帝默许,李绩暗中支持下,已经有了一个初步打算,只不过一时半会儿间,还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
现在好了,冯宝主动送上门,高远当然求之不得。
高远告知冯宝,皇帝近来龙体欠安,诸多政事由武皇后聆讯,故不必走“兵部”至“政事堂”转呈君前,大可以直接通过内侍宦官,奏请觐见。
冯宝连声称“善”,并于当日通过“兵部”正式渠道,以“水师都督府”名义,奏请觐见皇帝陛下。
实际上,对绝大多数官员而言,想要见到皇帝那可不容易。且不论皇帝是否愿意召见,单单内侍宦官那一关,能通过的人就很少。
但在别人眼中的难事,对冯宝来说却是优势。
王福来,自武皇后理政起,地位跟着水涨船高,现如今在宫内,稳稳的坐二望一,隐隐与王伏胜有并驾齐驱之势,好在他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二分地,从不招惹王伏胜,且保持必要恭敬,故而他们两位王大总管,倒也能平安相处。
王福来本就与冯宝关系密切,今侄儿王禧又得谢岩举荐,任职“报闻司郎中”,彻底完成从平民经“科举”到做官的全部过程,算是了却“光宗耀祖”的心愿,因此,他对谢、冯二人更有好感,自然遇事也更加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