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征辽军略(二)(2 / 2)

神都锦绣 钟山布衣 3157 字 2021-11-06

根据徐有功的说法,用兵“高句丽”分三步走,首先是跨海征“百济”,其国勾连“高句丽”,攻伐大唐藩属“新罗”,必先灭之,同时绝“高句丽”退路和援兵;随后,唐军立足“百济”,自南向北直取“高句丽都城平壤”,期间另遣大军,攻占“卑沙城”(今大连市附近),而后顺沿海而行,直扑“平壤”,与“百济”方向大军完成对“平壤”合围,并攻占之;最后一步,即大唐“辽东方面驻守大军”,全线出击,彻底消灭“高句丽北方大军”,从而以竟全功。

对于数十万大军的征战,谢岩完全不知,不过有一样他很清楚,那就是“高句丽”眼下国内情况有点“乱”!“权臣”渊盖苏文,依靠掌控“北方大军”,事实上成为“主政者”,可“高句丽宝藏王”,也不完全是傀儡,同样具有一定势力,所以,徐有功所说的“军略”,是基于对方国内实际情况所作出。简单来说,即,“高句丽大军”,不可能回援“平壤”,或许在渊盖苏文看来,“王室被灭”,更是一件好事,毕竟没有人会相信,大唐会彻底占领“高句丽”全境。

谢岩很难判断徐有功说出的“军略”正确与否。而且他也不记得,大唐灭“高句丽”详细过程,只是按照他的经验来看,且不论这场战争的最后胜负,有一点很肯定,那就是“费时费力且费钱”。只不过,战争本身是一个耗费民力和财富的“大事”,只要能够胜利,一切不是问题。

屋子里很安静,似乎每个人都在思索着什么。

没过多久,苏定方率先打破沉闷,抚须淡然言道:“依国力呈碾压态势,分段进击,步步为营,确实稳妥,纵有波澜,亦可掌控。‘学堂’诸位,有心了。”

“苏公所言甚是。”老将军梁建方附和道:“灭国之战,尤忌操之过急,稳些好。”

“英公以为如何?”大将军契苾何力不擅韬略,故出言以问。

李绩并未作明确表示,反而看向许恢,再道:“不知‘速决’,又当怎样?”

“回英公话,所谓‘速决’,乃力争一战而定!”

“老夫愿闻其详。”李绩很平静地道。

“禀诸公。”许恢道:“‘速决之策’基于‘军械、粮秣丰沛’与‘大唐水师’新建大船……”

许恢在侃侃而谈,谢岩也在认真听着,这是他第一次听“古人”畅言一支强大海军的作用。

在许恢的构想当中,第一步是在“百济熊津口”(今锦江入海口)附近登陆,驻五千战兵,利用“野战工事器械”构筑“军堡”,以囤积粮草,威逼“百济”,声援正饱受“百济”入侵之困的“新罗”;与此同时,跨海进“鸭绿水”,于南岸驻军五千,同样构筑“军堡”,囤积军械、粮食等;第二步,利用“两千料大船”巨大装载量,向两地军堡运送军需,以最短时间,完成不少于两万大军作战物资储备。第三步,即集结最精锐大军于两地军堡,两军南北夹击,突袭“平壤”。第四步,“大唐水师”于“鸭绿水”北岸登陆,配合“辽东大军”前后夹击“高句丽北方大军”,无论其是否回援,均将其堵在“鸭绿水”一线。最后一步,那就要看南北两个战场,能否取得胜利了。

战争本身有很大不确定性,胜负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是,只要“高句丽大军”敢于正面应战,大唐军方有十足自信战而胜之。

以往的战事之所以不顺,非战力因素,问题主要出在天气和补给,而许恢给出的“军略”,恰恰是利用“水师运送能力”,做好战前准备,从而留下更多作战时间。

而且,此“军略”中,南北两个战线几乎同时开战,等同于事实上阻断对方相互间增援可能。

换句话来说,这对双方而言是完全公平的,任何一个战场上的胜负,都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胜负。考虑到唐军强大作战能力,最终获胜的可能性非常高。

如果说,许恢提出的“军略”,听起来“省时、省人力”的话,那么,此“军略”当中,有一个最大问题,即“高句丽”或者“百济”,怎么可能任由唐军随意构筑“军堡”,若以大军攻伐,五千军卒,能否“守得住”呢?

对于苏定方提出的这个问题,许恢回答道:“以熟悉各种军械之‘羽林左卫’为主,辅之精兵悍将,足矣!”

此言一出,屋里又一次陷入沉寂。

在座之人,无不知“羽林左卫”之战力,可是,若调集全部,不仅太耗时日,更有违“分驻各州,以震不臣”的本意。但除了这支军队之外,繁杂的军械操作,以及一些新式器具使用,无论边军或“十六卫大军”都不会,如此,该当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