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撒播种子(二)(2 / 2)

神都锦绣 钟山布衣 3641 字 2021-11-06

谢岩接着又道:“先祖‘文靖公’通过研读史书发现,一个地方,能够养活多少人,那是有一个大约的定数,超过了,人口就会主动地向外迁移,只不过,迁移的范围,大致在五百里范围之内,其原因也很简单,五百里不算太远,回家看下,或者祭祀祖先,都不会特别麻烦,我华夏先民,大体以此方法,逐步由中原之地,向四方扩散,进而形成今日之局面,当然,历朝历代的开疆拓土,同样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谢岩继续说:“‘武平堡’和‘易市’的情形,也大体说明了这一点,那里汇聚的人群,几乎都是方圆五百里之内的人,他们为什么会离开故土?那一定是为了生存!以此类推,我且请问诸位,若想让山野中的流民走出来,亦或是让某一处多余的人口主动离开,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什么呢?”

刘仁景听到此处,不用人说,他也听明白了谢岩的意思,那就是在不改变土地现状的情形下,通过其他地方的富庶,来吸引走关中地区没有土地的农民。

想法固然很好,可是,关中地区本就是大唐最富地区之一,想让他们主动离开,那就太难了吧?

“不对!”刘仁景马上想到另外一事:“需要离开的是没有土地的人,他们却是关中之地的穷人,也是最容易、最有可能离开的那一部分人,如果谢岩说的正确的话,关中地区的人迁移最大可能的地方,只有‘洛阳’,而‘洛阳’一带,现在面临的情况比起关中好不了多少,除非……”

刘仁景突然想到:“如果‘洛阳’地区的人先迁移走,那么关中地区的人就可以迁过来了,可要是他们不迁呢?”

事情似乎又回到原点,刘仁景还是无法弄明白,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解决人口与土地之间的死结。

最能明白谢岩心意的人是冯宝,也只有冯宝察觉到,谢岩想表达的真正意思就是,解决人口增长的根本手段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发展,而带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科学技术,是创造发明,其他说啥都是虚的,到最后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土地问题,其实就是粮食问题。

“民以食为天”,那可不是一句瞎话,没有充足的粮食保证,任何发展,都是虚的,只要来一场粮食危机,什么都没了。

谢岩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冯宝并不知道,因为事务繁多,他们两个人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好好在一起聊过了,但是冯宝清楚,谢岩既然提了出来,多少就应该有解决的办法,那么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配合!

等其他人说出了各自意见后,冯宝道:“我以为,不需要想那么多,百姓迁不迁的,只在于他们能不能吃饱饭,过上更好的日子,其他的都没用,警官,你只要告诉百姓,哪里能够做到吃饱饭,天涯海角都有人去。”

冯宝一番直白的说法,正中问题的核心所在,那就是粮食!

“刷”的一声,所有人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谢岩,不论是谁,都期望他能有一个答案。

谢岩看着冯宝,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笑意,是赞赏、也是欣慰。在事先并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冯宝能够准确的看出自己意图,且将话题引入,不得不说,他们是很有默契感的。

昨晚一宿没睡,谢岩考虑最多的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怎样改变“重农抑商、重文轻理”的情况。

“重农”是因为粮食不足,“重文”是因为统治需要,解决他们,首要的前提就是解决粮食问题,而从后世的经验来看,彻底解决粮食问题,依靠的还是科学技术,所以,谢岩一夜最大所得是,无论如何,也要让世人明白科学技术的力量,无论怎样,也要设法提高科学技术人员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谢岩召开了今天这么一个没有主题的会,他要面对众人,将“科学”这颗可以改变人类命运的种子埋进所有人的心里,只有当它生根发芽,结出硕果,人们才能意识到,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统治者,其实只是一个管理者,只有百姓的力量变大了,才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主动变革,而不是推到重建式的改朝换代,那个代价,实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