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 目标——辽东(2 / 2)

董虎特意提出来,董白不敢犹豫,而且特别标注了重视程度的“五角星”符号……

“传令孙牛、董罴、董放立即领兵前往蓟县,由孙牛暂领冀州将军,董罴、董放佐之,让他们先行整合幽州境内兵马。”

“特别交代孙牛!”

“公孙瓒抢掠的财宝可以不予以过问,但易县内的三百万石粮食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董白忙点写下……

“南楼任护乌桓校尉,阎柔任渔阳校尉,鲜于辅任辽西校尉,公孙度任辽东校尉。”

董白不做犹豫,毫不犹豫写了下来,董重却没能忍住。

“大兄,那个公孙度与公孙瓒性子相若,应该不会轻易低头。”

董虎默默点头,在天下各路诸侯当中,公孙度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主要是因为辽东远离中原,对天下的影响很小,这才让他在辽东称王称霸。

公孙度原名公孙豹,本是辽东襄平人,因生父公孙延犯了事而逃难玄菟郡,而玄菟郡太守公孙琙刚刚死了儿子,公孙度就成了公孙域的养子。

后世人觉得是公孙度命好,因为与公孙域的儿子重名才成功上位的,董虎却不这么认为。

首先确定一点,玄菟太守公孙域不可能是玄菟郡本地人,换句话来说,公孙域很有可能就是襄平公孙家族的人。

第二点,公孙延在家乡襄平犯了事,为何要向玄菟郡逃亡?玄菟郡治所是“高句骊”城,六城一千五百户。

玄菟郡与夫余、高句丽相邻,平均每座城只有三百户,逃亡这里……那就与自杀没有区别,当然了,有人或许会说脑袋都快被人砍了,哪里还管得了这些,自然是先逃了再说。

这话也不算错了,可玄菟太守公孙域的儿子病逝时是十七八岁,公孙度的年岁也差不多是如此,如此年岁,而且老爹还活着呢,公孙度又怎么可能去给他人当养子?若他是这样的品行,那也绝对不可能成为雒阳内的尚书郎!

皇帝刘宏是贪财了些,也确实公开卖官,但卢植可是尚书令,若公孙度因为贪恋别人的权势而认爹,卢植早把他踢一边去了!

别说董虎对公孙度家族不是很了解,他连朝堂上一大半的大臣都认不全,即便董卓做太师时也是如此,他也只能依照这个时代的姻亲关系来判断公孙域、公孙延很可能是同族兄弟,也只有这个原因,公孙度才有可能过继给了公孙域,而这是被士大夫们认可的事情。

在天下未乱之前,公孙度就是尚书郎,因冀州刺史王芬谋反,他就被推荐继任冀州刺史,但他是辽东人,与董卓一样,都是偏远小地方人,而冀州是中原大族云集的地方,中原大族自然不会允许一个偏远小地方的人来掌控冀州,于是就有了谣言,说他与王芬一同谋反,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董卓入主朝堂后,为了拉拢清流士人而任命了不少人做太守、刺史、州牧,而公孙度则通过徐荣的推荐而获得了辽东太守一职。

徐荣荐举公孙度,虽然有同乡的缘故,但不可否认的是,公孙家族在辽东有着相当的影响力,而这也是董卓点头同意的主要原因。

董卓任命了不少大吏,但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都有着相当的威望、影响力。

“公孙”一姓本意就是王公的子孙,在辽东是很高贵的姓氏,不能单纯的认为公孙度的父亲是个小吏,就认为公孙度的出身低微,世家大族子孙众多,难道每一个都是三公、刺史、太守?

董虎对公孙度这个人不熟悉,但有人熟悉,比如徐荣!

通过徐荣的了解,董虎、董重对公孙度也不算太过陌生,了解他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董虎内里的“重心”缘故。

若不是熟知《三国》战乱对汉民的伤害,他或许不会踏入中原一步,在他心里,草原远比中原更加重要,这不是一朝一代是事情。

董虎的身体里毕竟藏着个后世人灵魂,很清楚北方草原、辽东丛林会对中原各个王朝造成怎样的灾难,在有了能力时,他就不会坐视草原、辽东丛林各部族趁着中原大乱而崛起。

先是与匈奴人争夺河套草原,之后又与鲜卑人争夺漠北草原,硬生生把鲜卑人赶回辽东老家,可即便如此他也不敢稍有疏忽,数万精锐始终不敢南调进入中原。

在他心里,压制各胡族远比中原争霸更为重要,人的一生也就几十年的巅峰期,一旦想着先中原后草原,等到他的年岁大了,狮王老了,还能否保持当初的雄心壮志?

董虎也不确定,所以他不敢稍有疏忽,更不敢放松对羌胡蛮的压制。

鲜卑人虽然被赶回了老家,但董虎更愿意彻底干掉他们,连同夫余、高句丽一同干掉,他的眼睛也就看到了辽东太守公孙度……

通过徐荣的了解,董虎、董重知道公孙度看似是文官性质的尚书郎,实则更像是残暴而不节的武人,与公孙瓒的性情高度相似。

董重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可那又如何?他就是要逼着公孙度成为第二个公孙瓒,要不然……他又如何有借口杀入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