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兰州事(1 / 2)

兰州。

明代的兰州还不是甘肃的首府。甘肃是到了满清之后,满清皇帝为了防止陕甘总督的权力过大,所以,才拆分出了甘肃,并将兰州抬为兰州府作为了甘肃的首府,一直到朱常洛熟悉的后世,也是如此。???..Com

此刻的兰州是属于陕西布政司的临桃府,临桃的意思显而易见,就是临近桃河。

桃河地区自古以来便是羌族等游牧民族的聚集地,这里民风彪悍,不服王化。

自汉以来,常常都要各种各样的小规模叛乱,从未停止过。

而金朝能在此地设立州府,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金朝的民族属性使得桃河地区的少数民族没有太多的抵触感,所以,临桃府也就顺理成章的设立。

当然,究其原因,桃河地区的羌族等部落能让金朝设立州府的原因,还是以为少数民族懂少数民族,他们太懂游牧民族之间的血腥屠杀了。

如果不乖乖听话,桃河地区的游牧民族极有可能就会被金朝统治者直接物理消灭。

这可比汉人的怀柔政策狠多了。

汉人在占领一个地方之前,虽然也会一阵乱杀,但是,在占领之后,汉人为了彰显自己的王者风范,一般都会采取比较温和的法子来治理这些远离中原的土地。

会给这些游牧民族相当的大的自治之权,甚至还会对其封官封王。

所以,在对待汉人统治的时候,这些游牧民族有时候就像是一个会闹的孩子,他知道自己一闹就有糖吃,所以,一直以来,这些地方始终都是游离在和中原若即若离的区间之中。

中原王朝强盛了,他们就是恭顺的绵羊,中原王朝没落了,他们就是疯狂嗜血的豺狼!

周而复始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但是,朱常洛不打算继续一味的怀柔了。

对于朱常洛而言,怀柔那是对听话者的奖励,也是权宜之计。

等到实力足够强的时候,怀柔就是治理地方的辅助之功了,绝不会再当做主流的民族政策来执行的。

钟化民被朱常洛外放出来担任了陕甘总督,并且按照朱常洛的旨意把总督行辕从西安搬到了兰州来,其用心也是显而易见的。

朱常洛明白钟化民是一个能办事的实干型官员,把他留在京师去做务虚的工作,确实是有点放错位置了。

所以,在开西域的国策内定之后,朱常洛便让内阁和军机处一同推选陕甘总督。

最后,钟化民的名字又出现了朱常洛的桉前,朱常洛看着钟化民的名字,也琢磨了半天,但是,朱常洛还是决定要给钟化民一次机会。

毕竟,在原来的历史时空中钟化民就是一个能够因地制宜办实事的干练之吏。

朱常洛本着物尽其用的心态自然的也就召见了钟化民到慈庆宫面谈。

时隔数年,钟化民又一次的来到慈庆宫后,钟化民的心里其实也是感慨万千的。

这些年他的内阁之下的廉政署坐冷板凳,其实心里也挺着急挺郁闷的。

原来不如他的董其昌都已经一路高歌勐进成了内阁次辅,只有他还在原地踏步。

这样的强烈对比也使得钟化民如坐针毡,他真的想不到自己竟然从皇太子身边的第一腹心之臣,失宠到了这般地步。

这几年了钟化民也在痛定思痛的想着自己的过失,他在想自己是怎么失去了盛宠。

后来,看着董其昌,余继登等后来居上者越来越多时,钟化民明白了。

他的问题其实就是出在了自己对皇太子的忠心不够纯粹上。

他总以为自己读的是圣贤书,行的是圣贤之道,所以,总把自己的理想放在了“道德”、“万民”之上,从而忽略了作为人臣的本分。

所以,他才会被朱常洛一点一点的疏远,最后被彻底的边缘化。

现在,朱常洛又一次召见了他,他自己也明白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

如果,这次机会他再错过的话,那么,他这一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

到了慈庆宫中,钟化民看着更加雄姿英发,威严逼人的皇太子,他重重的行了一礼。

朱常洛看着钟化民的样子,似乎也感觉到了钟化民和之前印象中的不同,钟化民好像更加苍老了。

“钟先生好久不见。”

朱常洛首先的打破沉默,依然对着钟化民叫了一声“先生”,听到这句“先生”之后,钟化民的眼泪顿时就要涌出。

曾几何时,他在慈庆宫中奏对之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华。

现在,数年未得召见的他,一到慈庆宫中,皇太子还是用“先生”称呼他时,钟化民的心顿时感动的稀里哗啦,眼泪都要从眼睛里飚出来了。

钟化民强忍着激动的心情,抑制着自己的眼泪,声音颤抖的拜道:“臣能再见天颜,是臣之大幸。殿下比几年前的时候更加英武了。”

朱常洛微微一笑,“给钟先生看座。”

好久没有赐座多的朱常洛又一次的为钟化民赐了坐。

钟化民听到朱常洛的赐座之后,激动一拜:“臣不敢。”

朱常洛笑道:“钟先生不要拘束,数年前孤和钟先生在慈庆宫中讨论政事时,都是这般亲近的。如今数年不见,孤再看见钟先生时,不由的想起了当年时光,所以,今日无论如何都不要有任何拘束。”

钟化民听着朱常洛的话,他的鼻头一酸,眼泪再也止不住的掉下来了。

孙暹小心的把锦墩搬到了钟化民旁后,悄悄放下,然后又悄悄的看了钟化民一眼。

孙暹也很好奇钟化民为什么都被冷遇了好几年了,怎么还能被皇太子殿下如此礼遇。

钟化民拜道:“臣谢殿下。”

等到钟化民小心翼翼的坐在了锦墩上后,朱常洛看着钟化民的样子,感叹道:“时光蹉跎,数年时间,钟先生也老了。”

钟化民回道:“臣老了,但殿下长大了。如今的大明一起都要殿下支撑着,看着中兴在望的大明,臣不胜激动。这一切都是殿下给天下带来的变化。”

朱常洛笑道:“钟先生也会拍马屁了。”

钟化民赶紧解释道:“殿下臣没有,臣说的句句属实。如今的京师不仅有了硬化的水泥路,还聚集了二三百万人在京中生活,顺天府辖下的二十四县也完成了土地丈量,清理了隐户,也提高了粮食的耕种面积和产量。”

“这不仅极大的充实了京师的人口和粮食,更是摆脱了近半的漕粮供给,极大的缓急了京师和地方上的压力。生逢此时,臣不胜荣幸!”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殿下带来的,所以,臣不是在拍殿下的马屁,臣只是说了事实摆了。”

朱常洛听着钟化民的话,他心情大好,“是也好,不是也好。顺天府能够这么大的变化,功劳也不全是孤的。房守士也很能干的,不然的话,京师怎么可以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大明的中兴,说到底还是需要钟先生等这样的用心用力之臣,不辞辛劳的为国尽忠,为国出来,才能真正中心的。”

说完这句话后,朱常洛又缅怀起当年初见钟化民时的情景了。

“万历二十一年河南大水,杨东明上《饥民图说》疏。钟先生临危受命于次年到河南赈灾,孤那时年少,初见先生之时,先生不惧艰险的高尚情怀及在河南赈灾之中的仁善之举,孤至今都历历在目。”

“河南灾民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不辞辛劳,所以,才能得以度过灾荒,安稳的过上了平静祥和的生活。这一切都是先生之功。”

钟化民听到朱常洛说着他曾经的功劳时,钟化民心中感动,他真没想到过去这么多年了,皇太子殿下竟然还记得此事。

那时候的他初见皇太子时,见到皇太子亲自送别并嘱咐他照顾好河南灾民时,钟化民便认定了眼前的这位皇太子一定会成为一代治世明君!

现在,七八年过去了。

时间也证明了他的判断,这些年里,因为皇太子殿下监国的缘故,大明不仅国力得到了恢复,而且,对外的战事上也是屡战屡胜!

不仅平了西南的播州之乱,更是将东洋倭寇打的一蹶不振!

而且,还是让一度骚扰了大明一百年多年的倭寇在朝鲜战场上吃了天大的亏不说,还让其签订了《汉城条约》,割让了倭国本岛的鸟根县作为战争赔偿。

这些事情放眼中华数千年历史,也是前无古人的绝世伟业!

所以,在见证过了这些之后,钟化民对皇太子的钦佩和叹服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