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还没打就跑(2 / 2)

清兵被明军一阵炮火覆盖,伤亡惨重,多尔衮无奈下令部队后撤60里。

清兵又一次败于洪承畴手下,这时明军诸将连胜两场后,都开始有点飘了。

由于明军缺乏大规模的野战突击能力,或者说根本不敢趁胜追击,清军得以从容撤退,再次扎营固守,多尔衮向皇太极请求增援。

皇太极听到消息气得流了鼻血。“上行急,鼻衄不止”,他怒火万丈,率领所有余下的军队,星夜兼程赶往乳峰山。

这样,清军当时总共有五万老满洲部队,科尔沁为首的三万东蒙古军队,还有两万汉军,共计九万人马参战。

清兵数量与明军相比,并不落下风。除了兵力稍少,在战斗力和战斗经验方面上,更是超出很多。

为了在火力上与明军抗衡,清军孔有德所部的精锐炮兵,两千鲁密铳兵全部带上了,这也是几乎是清兵全部的火器部队,必竟他们大量的工匠已经被丁毅炸死,以后补允将变的极难。

经过丁毅细作的运作,清军这两年重点都在造铳上,火炮比较少,虽然在火炮数量上远少于明军,却有26门红夷大炮,还征调了大量民夫运输大炮和弹药。

清军的红夷大炮不仅数量比明军更多,质量也更好,关键是射程比较远。

增援清军赶到了乳峰山,皇太极一边流鼻血,一边观察明军防御。发现明军后卫不足,就下令扎营在松山和杏山之间,并且在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处扎营。每个营地都深挖壕沟,断绝交通要道,将明军全部包围了起来。

洪承畴看到八旗的阵势后大惊失色,他知道一定要打破包围圈,不然自己只有被困死在当地。鉴于明军普遍守强攻弱的特点,他将主要进攻手段放在了炮兵身上。

8月20日,明清双方开始了一场炮战。

明军这边虽然有三千多门火炮,但是大部分射程很近,真正有远程威胁的只有6门红夷炮。

清军情况恰恰相反,小型火炮少得可怜,却有26门重型红夷大炮。

等炮战开始,明军的炮兵阵地上,硝烟四起,震耳欲聋,炮声隆隆,但几千发炮弹,都落在清军营地的前方,真正能打到清军营地的,则只有6枚。加上炮手久疏战阵,校准手法很差,没有几发能中命中目标。

徐敷奏当时就在现场,看到明军几千门炮齐响,声势逼人,最后只有六发打到清军营地,差点吐血。

战前,丁毅让他出兵时,他也问丁毅,要不要带炮,丁毅反问他,你自己看着办吧。

徐敷奏思来想去,决定不带。

因为明军诸军都带了大量的炮,而且他感觉带着炮,跑路不好跑,没错,徐敷奏根本不打算帮明军好好打。

他现在已经是丁毅的人了,于是徐敷奏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不带跑。

事实证明徐敷奏有先见之明,明军一到大战,必有人跑,带了炮怎么跑的掉?

徐敷奏选择是对了,但这样就害惨了明军。

清军这边声势虽然不大,每次发射也只有26枚炮弹。但每一枚炮弹都能飞到明军的阵地,技术有差距,结果自然不同。

明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本方红夷炮也被击毁了两门。

此时清军趁着明军被牵制在松山,皇太极派出阿济格带奇兵突袭,拿下了附近的笔架山,夺取了明军的粮草。

这下就搞笑了,清兵原本粮草都不多了,突然夺了明军粮食,明军反而没粮食。

粮草失陷,明军上下陷入恐慌,此时他们只剩下了三天的补给,“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

21日,洪承畴决定组织突围回宁远。

当天明军主帅大帐内,诸将商议分兵突围,由总兵王廷臣带领左路明军突围,总兵马科带领右路明军突围,并让蓟镇总兵徐敷奏领兵断后,等到晚上7点左右,同奔宁远。

得知消息,明军上下军心立马就不稳了。

徐敷奏听的直摇头,这还没打几场就开始跑了,还好没带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