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朝堂博弈【求月票,求打赏】(2 / 2)

只能是无奈的摇摇头,走进了中书省。

中书省。

李善长处政的屋子里。

坐在案台前继续处置各地奏折的李善长,门外突然来了一个人。

胡惟庸。

见是胡惟庸,李善长只是抬头瞧了一眼便示意他进来。

胡惟庸缓缓走进,手中拿着一份奏折,来到了李善长的面前,说道:“相国。”

李善长点点头。

胡惟庸则继续说道:“户部拨发扬州的物品单子上来了,属下看过了,这数量似乎也太大了。如果其它省府知道了,恐怕会有不均之议。而且其它省府也肯定会知道。”

说完,便将手中的奏折递了上去。

就在李善长接过折子查看时,胡惟庸则继续说道:“此外,属下对于杨宪的政绩也颇有疑虑,这里面会不会有做戏的成分,还有,杨宪出自翰林,是刘伯温高徒,都察院又归刘中丞掌管。”

“那巡查御使对杨宪是否也会有暗中偏袒呢?”

面对胡惟庸的质疑,李善长沉默了片刻,随后叹了口气,正要说什么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

似乎想到了什么。

随后又仔仔细细的揣摩片刻后,眼中精光一闪。

仿佛有什么东西被他想明白了,忽然笑了起来,对胡惟庸说道:“今日朝会上,皇上对杨宪的那四条政举足足叫了五六个好字。”

“惟庸啊,如数照拨。”

说罢,将手中的奏折又重新还给了胡惟庸。

听到李善长有了决断,胡惟庸虽然心中有些不满,认为这是资敌养敌,可最终还是忍了下来,说道:“遵命。”

说完,转身带着奏折离开了。

而屋内的李善长瞧着胡惟庸离开的背影,对于胡惟庸的小心思那是清楚的。

胡惟庸是他李善长的高徒,杨宪是刘伯温的高徒。

不用想就知道,绝对会有人将他们放在一起去比较。

算起来,在文臣当中,他们都属于后备力量。

是李善长、刘伯温等老臣后面的顶梁柱。

谁表现好,谁能高过对方一头,这在未来都会有很深重的印象。

不过,如今局势已经不是该计较这些小事的时候,他李善长现在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功夫去帮他胡惟庸思量这些事情。

就在刚刚。

当胡惟庸将杨宪的折子递上来的时候,李善长突然想到了该如何解决如今困局的办法。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既然如此,他李善长何必非要与那齐衡去争一时之长短呢?

两只老虎撕咬,结局不仅是必有一伤,在他李善长看来,这两只老虎都不会有什么好处。

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当别人戏园子里的老虎。

为何不去看台上看戏呢?

那刘伯温能想到韬光养晦,暗中发展的办法,他李善长虽然急智不如刘伯温,却也不是蠢笨的人。

现如今,随着朱元璋在朝堂上的夸赞,那杨宪已然成为了当朝之中的明星。

甚至要让全国官员都跟他去学习。

既然如此,那李善长为何非要违背朱元璋的意思,让朱元璋不开心呢?

相反,他还要支持。

支持朱元璋的一切举措。

让朱元璋开心的同时,也让以杨宪为代表的浙东一派浮出水面。

虽然在他看来浙东一派确实没有什么战斗力,但作为给他李善长挡抢的人,也足够了。

齐衡心心念念的给山东要政策,而刘伯温又借助都察院全力的支持杨宪,给杨宪说足了好话。

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想要在开国的治理当中争当表率嘛?

那好。

就给你们去争!

杨宪要物资,我批!

山东施才英要政策,我给!

朱元璋说杨宪好,我也说好,我还比你夸的更好。

反正这全国新政都是他中书省出的,不管你们各自表现的有多好,多多少少都有他中书省的功劳。

反正他稳坐钓鱼台,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朝堂争斗,可从来都不是计较一时之长短。

当初强如齐衡,几乎就是义军当中的二主子。

可结果怎么样?

还不是隐退了多年。

想明白这一节的李善长,也便有了自己的主意。

就在李善长的脸上终于显露笑意的时候,门外再次来了一人。

在敲过门后,李善长道:“进来。”

随着那人走进,便径直来到了李善长的面前,对着李善长拱手说道:“相国大人,徐相国命属下来与李相国说一声,请李相国按照陛下的旨意,仔细查探积压山东请政奏折的原因。”

听着这人的话,李善长默默思考片刻,便明白了徐达的心思,说道:“好,回去告诉徐相国,就说这事我知道了,我会给他一个合理的交代。”

闻言,前来传令的官员立马点头应是,转身离开了。

对于徐达的态度,李善长还算是能够接受。

虽然在朝堂上他徐达毫不犹豫的偏向了齐衡。

可是如今回到中书省后,也并没有真的与他为难。

而是主动将调查这件事的权力交给了他李善长,也算是给他李善长释放善意了。

同时也在表示他徐达并没有真的与他李善长翻脸。

想到这里,李善长只是稍稍一思量,便想到了一个最合适的替罪羊。

以他耽搁大事为由,暂且的调任其它地方。

这对于几方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

也没有人真的非要借此将事情闹大。

不管是朱元璋、齐衡还是他徐达,都心知肚明。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重重拿起,相互之间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再轻轻放下。

当然,如果事情没有得到各方态度的统一。

这件事就不会这么轻易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