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我的荀彧在哪里(2 / 2)

君侯有后了,扬州之势必将更上一层楼。

随着于琦得子的消息传出,南昌城很快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有外地新来的客商不明所以,便有热情的南昌百姓告诉他们:君侯得子了,南昌后继有人了。

更有南昌城内的老人怀念道:南昌城上一次这么举城欢庆,还是在两年前传出君侯即将大婚的消息——巧了,两年前也是这个时候。

还记得当时传出君侯即将大婚的消息没多久,那一年的雨季便来了,今年……老人们抬头望天:四月底的大太阳高悬中天,火辣辣的晒着人脸生疼。

唉。

老人脸上的笑意瞬间一滞,不过很快就恢复过来:君侯是个仁义之君,所用之官也都是贤臣良吏,就算偶有灾荒,在君侯的治下,老百姓们也总归能有口吃的。

于琦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了老百姓心中的依靠,若是让他知道他治南昌三年,便得到了老百姓们的信任,成了老百姓们的依靠,想必会欣慰不已。

而此时,于琦正为了扬州的百姓们殚精竭虑。

“主公,属下统计了八县县志,自我朝百余年来,凡雨季推迟的年份,当年雨季结束的也早,而且当年通常都会发生天灾,或是旱灾,或是秋涝。”

侯府内,豫章太守孟建正在向于琦汇报他刚汇总出来的信息,汇报完了之后,又把摘录下来的各县县志中的记载呈了上去。

这事儿办的妥当。

于琦一眼望去,只见上面一条条的记录清晰明确:哪个县,哪一年,发生了什么灾害,清晰明了。

把这张数据折起来放在手边,于琦又问道:“自去年至今,豫章各县兴修的水利工程有多少,公威你那里有数吗?”

“回禀主公,有一份统计至本月的汇总”,说着,孟建跟变戏法似的,从袖子里又摸出一份文书,只是捏在手中并未展开,同时口中介绍道:“自去年主公下令兴修水利用以防灾减灾时起,本郡二十一县共新建陂塘九十三处,开挖沟渠一千七百余里,打井一百一十八眼,具体信息已俱录在册,呈请主公览阅。”

说着,孟建上前两步,把折起来的一张册子交给于琦。

展开之后大体看了看,于琦满意点头:“公威真干吏也,有公威在,豫章我就放心了。”

“不敢,都是主公当初打下的基础”,孟建谦虚道:“郡中百姓都信任官府,若非如此,也不会这么快就有这么大的成效。”

“公威之功劳苦劳,我都记在心中”,于琦顿了顿,似乎在想该怎么奖励孟建:“你看你都清减了不少,这次攻破寿春,在袁术的府库里缴获了不少名贵药材,回头我让人拣选几样滋补佳品给你送过去。”

说完之后,于琦又转向徐庶:“元直,其他几郡的情况可有报来?”

徐庶摇了摇头:“回禀主公,尚未报来。”

“行文各郡,让他们赶紧据实上报,如果各郡的情况都报上来后,你记得让各郡督邮再实地查访一遍。”

说完之后,于琦忽然心中一动:他用徐庶用的顺手,有什么事率先想到的都是徐庶,原先地盘小、杂事少的时候还好说,如今淮南、江东两地七郡大小事务千头万绪,再什么事都找徐庶的话就有些不合适了,一来太费徐庶了,二来也要给后来人一个机会。

毕竟徐庶在于琦心中的定位可是谋臣,而非治臣,一个是居中谋划,一个是厘定庶务,二者的工作方向跟工作内容可截然不同。就像郭嘉、荀彧之于曹操,这两人一个是曹操出征时必带在身边的,一个是出征时必留下来坐镇后方的。

自己似乎缺一个荀彧这样的人啊。

想起这个,于琦环顾堂中众人:人才济济,其中不乏后世名臣,只是都太年轻了,或是投靠自己时间太短了,没有功勋,自己也不能空口白牙把人提拔出来啊。

看来以后还是要多锻炼锻炼他们,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啊。

想到这里,于琦就想起了被他安排在会稽担任县令的“吴中三友”,这就是很好的例子嘛。

随即,于琦就想到了跟贺齐执行同样任务的朱治跟吕范,贺齐那里安排了三个,丹阳因为朱治的缘故只安排了个吕岱,也不知道吕范那里什么情况,回来也有半个多月了,虽然府中有吕范送来的文书,但于琦觉得还是自己亲自去一趟庐陵比较好,反正水路方便,反正雨季来临之后也不会有什么军情。

从吕范送来的文书上看,他在庐陵做的还不错,杀了不少山越头人、焚了不少山中寨子,迁了不少越民下山,便是庐陵、赣县等县内的豪强,也被吕范寻机铲除了几家,如今吕范在庐陵周遭也新建了数个集镇,有些甚至已经达到了建城置县的程度。

是该去看看了,只是这次该带谁去合适呢?

或许都该带上,整体考察一遍,于琦心中打定主意,过几天就起行,这样在小于平百岁之前就行回来。

计划虽好,只是还没等于琦成行呢,便被一则消息打乱了计划,让于琦不得不推迟了庐陵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