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在冷兵器时代,可是说是最艰难的战争模式了,在史书中经常能见到坚守孤城数年不陷的例子。
强攻?
蚁附攻城绝对是最愚蠢最无奈的决定了,那真的是拿人命在往里填,尤其是在没有充足的攻城器械的压制下,而且守城方有决死之志的时候。
所以有“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说法,当然这个说法现在可能还没提出来,因为于琦,这个说法提前了几十年现世。
这也是之前是仪围困秣陵城两月而没攻城的原因,就是因为强攻太不划算了,在没有后勤压力的情况下,把大量精锐士兵的性命浪费在攻城上,不用说名将了,就算是普通的将领也不会干这种事。
于琦麾下诸军当中,并不缺乏悍勇敢战的士兵,但是杀人技艺娴熟、熟悉战阵配合的精锐老卒,却是于琦军中的一块短板。
前文说过,精兵都是杀出来的,单纯靠练是练不出名闻天下的精兵强军的,优秀的兵员、精良的装备、充足的后勤、娴熟的操练都缺一不可,不仅如此,还需要作为支柱的中下级军官以及能带头冲锋陷阵的猛将。
是仪跟太史慈带出来的丹阳军暂且不提,于琦一手带出来的豫章军什么都有,离着精锐老卒却还差一步——杀人,杀足够多的人。
不杀他个人头滚滚,怎成盖世强军。
就在于琦令刘晔督造攻城器械的时候,他也接到了孙策击破严白虎的防线,攻入吴郡南部及会稽郡的消息,气的于琦差点当场失态。
“真是扶不起的严白虎!”
于琦将攥成一团的战报交给一旁的徐庶,恨恨的骂了一句。
徐庶看完之后,又将战报交给另一旁的是仪,就在战报交到是仪手里的时候,于琦出言询问道:“严白虎一败,吴郡南部对孙策来说将再无阻碍,其必将长驱直入,王朗……”
想起两个月前,王朗在山阴宴请自己时列席的那些会稽郡县官吏,于琦忍不住摇摇头:就凭那些人,怎么挡得住如狼似虎的孙策?
“都说说吧,你们有什么好的计策?”
徐庶看了看是仪,示意是仪道:“子羽兄熟知吴、会之事,子羽兄有何高见?”
听到徐庶的话,于琦也不禁把目光投向是仪,说起这个,于琦这才赫然发现,原来在场诸人中,跟孙策打交道时间最久的,竟然是是仪跟太史慈二人。两人都是从刘繇时期就跟孙策打过交道的,后来又一直镇守丹阳,处于跟孙策对抗的第一线,论起对孙策以及吴郡、会稽情况的了解,却是在场众人中首屈一指的。
面对众人的目光,是仪却并未急着开口,而是沉吟了一会儿,这才说道:“将军,对于此战,我有两句话作为建议。”
“哦?是哪两句?尽管道来。”
“此战,易急不宜缓,宜集中不宜分散。”
是仪话音刚落,于琦就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毕竟是阅读理解能力满级的存在,唯一有些疑惑的是:这不是三句话吗?
两句话,短短的十六个字,道尽了此战的关键,说破了也简单。
“易急不宜缓”,就是说趁孙策立足未稳之际,对他穷追猛打,不能让他有喘息之机,毕竟孙策手下不光有能破阵斩将的猛将,也有能治理地方收拢民心的治才,虽然严白虎为乌程豪族、王朗治会稽四年,皆有民心人望,但这些民心人望只能在孙策刚刚击败严白虎、王朗,占据他们的地盘的时候,支撑着当地的百姓默默的抗拒着孙策,若是无人出头、组织,一旦孙策占据地方时日日久,用能臣干吏治理地方,就能逐渐化解百姓心中的仇恨、疏导百姓心中的抗拒,化民力为军力,越发难治。
是以“易急不宜缓”。
“宜集中不宜分散”,虽然字数多了,但意思却更简单了。从字面意思就能看的出来,这句话是针对军事行动来讲的,要集中兵力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不能分散兵力给孙策可乘之机。
毕竟从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来看,双方军队实力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从武将方面来讲,虽然近期投靠于琦的豪杰把武将层次的实力提了上来,但就临阵经验来讲,这些新近投靠于琦的武将在临阵机变、对敌经验方面不如孙策手下的几个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