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叫救兵(1 / 2)

尽管几位大人物即将“驾临”丹徒,于琦也没有做出任何迎接的准备。

不管是堂堂扬州牧也好,还是在扬州牧身后衔尾将至的孙策也好,于琦都没有放在心上,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组织、动员全县百姓跟着他一起迁徙的事情上了。

虽然说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这件事上,但真正用在于氏宗族身上的,反而只占了他全部工作量的一半。

于氏作为丹徒豪族,规模自然是庞大的,丹徒县登记在册的百姓一共一万多户,于氏就占了两千多户。

但是实际上于氏的规模远不止于此,豪族都有隐匿人口的习惯,于氏自然也不例外,越是强盛的宗族,其隐匿的人口就越多。

整个于氏包括徒附、奴仆在内一共有六千多户、三万多人。这其中有一大半都是依附族里的奴仆,主家让他们搬家,他们哪敢不搬?

所以在于氏举族搬迁的这件事上,于琦只是重点关注了几个要害关节,剩下的事情都被他交给了各个族老、乡老。

从于琦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个时代的宗族对其族人是有着绝对的控制力的,这种控制力具体体现在徒附对宗族、奴仆对主家、支脉对嫡宗的人身财产依附关系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于氏宗族的族长,整个于氏宗族已经是于琦的囊中物了,他只需要抓大放小,而不用事事亲为。实际上他也没那么多时间来事事亲为,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的扩大他的影响、扩充他的实力。

譬如于氏部曲所在的一千多户,譬如粮秣农资以及军需财货,譬如这个年代稀缺珍贵的工匠,都是于琦重点关注乃至亲自掌控的对象。

另外就是丹徒县内的其他百姓了,那些普通百姓还好说,尤其是前两年从徐州迁徙过来的百姓,在于家散布的孙策大军破城之后可能屠城的流言威吓下,早就收拾好了家当,托庇在于氏族下,生怕于家迁徙时丢下他们。

关键是丹徒县内的另外几个豪族,像是陈家,乃是广陵陈家的分支,拥有部曲数百,包括徒附、奴仆在内也有将近两千户的人口;其余的像是黄家、张家、朱家这三家,也各有部曲百余、人口数百户至千余户不等。

这些都是于琦需要争取的对象,不过这些豪族可不是普通百姓那么好糊弄的,他们或者是自恃跟脚,或者是自有算计,反正在于琦的好言劝说威胁恫吓画饼许愿之下,最后只有跟于家关系亲近、以武立家的朱家同意了追随于氏举族迁徙。

四家只劝动了一家,于琦有些失望,之所以是“有些失望”,而不是“非常失望”,是因为另外三家虽然没同意跟随于家举族迁徙,却也在物资、工匠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支援,同时于琦又以没抢收完的当季粮食作为交换,从三家换取了大量的物资。

这件事也让于琦更加佩服起刘大耳朵来了:振臂一呼,四方景从、八方来投,这是多么恐怖的人格魅力以及影响力啊。

这也让于琦在定下了战略转移、以空间换时间的发展路线之后,认清并坚定了另外一条发展路线。

那就是养望。

从地理上来说,于琦份属江南,属于被中原士族看不起的江南蛮子;从时间上来说,即将到来的建安元年,中原大地上已经进入了群雄争霸的时代,汉末的那一批璀璨英才,基本上都已经各有其主了。

群雄争霸争的是什么?是人,是普通百姓,是豪杰英才。

坐拥一县豪族,拥有数万百姓以及千余精兵的于琦虽然不是地狱开局,但也称不上天胡开局。百姓,他有了,人才……(此处应有歪头耸肩摊手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