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好在现在莫斯科大公国的武器铠甲还没采购到位,等发动战争,估计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所以,彼得有足够的时间去修建坞堡和“渔用码头”。
但有一个问题,可能比彼得修建彼得堡还要紧迫。那就是,运输移民用的船只问题!
修建彼得堡和码头,只要舍得投入资金和人力,几个月的时间,怎么也能弄好基本框架。但船只供应,真的是让人头疼的问题。普通一艘船,即使马林采用了后世分工协作的造船方式,最快也要三四个月才能造好。而这个年代的造船厂,一般造船周期普遍在半年以上,甚至超过一年。
半年甚至一年才造一艘船,这个效率,不是一般低。而且,远远不能满足马林的需求。要知道,届时运送的移民,可是超过50万人。若是船少,那就麻烦了。什么?你说分批运?
人少还行,人太多,分批反而不是个好选择。从彼得堡那边坐船到日德兰半岛,超过1500公里的海路,以这个年代帆船的速度,至少要半个月以上。这还是风力强劲的时候,遇到弱风时节,甚至单程要1个月,来回就是两个月。就算风季,来回也要一个月以上。
可是,马林要这些移民不是来走亲戚的,是要来种地的。而种地,需要和老天赛跑,抢种抢收。在后世,有一个名词叫做“双抢”,就是说的抢种抢收,和时间赛跑。
全面机械化时代,抢种抢收并不突出。毕竟,机械效率太高了,且无视天气。就算稻麦受潮了,还有烘干机烘干了。可在人力时代,种田无异于和上天赛跑,争取一切时间。
若是分很多批次运输移民,这第一批移民在那垦荒播种了,第二批还没来。第三批第四批更是遥遥无期……然后,最后一批过来的时候,秋收早过了……
所以,农时是不等人的,移民越快抵达日德兰半岛,就越能早点垦荒种地。但马林了解了下,目前北海国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商船数量少得可怜,只有区区20艘。而且,多半是250级武装商船,运力有限。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波罗的海地区是汉萨同盟的势力范围。马林目前只是插手食盐贸易,而且主要是充当了批发商的角色。就这样,汉萨同盟都很不满了。若是再扩大规模,两家是要翻脸的。
虽然说,论武力,马林根本不怕汉萨同盟,可汉萨同盟的政治影响力比较大。马林想要在帝国院混,还需要汉萨同盟的政治支持。加上东欧基本是贫穷的农业国,油水也就那样,所以,马林之前在波罗的海只投放了20艘250吨排水量的小商船。而且,主要是用来运送食盐的。
20艘船,就算每船超载,装了200人一船,一轮也就能运送4000人。要是运输50万人,岂不是要运125个来回以上?125个来回,就算按照1个月一次来回的最快速度算,也要125个月,就是要运10年以上……
这怎么行?然后,马林又让科勒去统计了其他船只。他愕然发现——因为调集了40艘船去远东,目前欧洲北海国商船总数才110艘。算上20艘战舰,按照没搜500吨级战舰当两艘250级商船算,也就150艘商船的水平。
150艘商船,一轮也就运输3万人。运送50多万人,依旧要16次以上……算起来,要两三年的时间……
这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