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2章 莫辛根再出发(1 / 2)

欧皇崛起 太上老牛 2776 字 2021-10-30

孔泰作为代替马林管理东番岛的总督,手下倒是招募了一批在大明朝不得志的文人,帮其管理台岛。

这些都是文凭最多是秀才的读书人,而且是靠举人无望的那种。要是有希望考上举人,他们也不会来给孔泰打下手了。

要知道,在大明朝,素来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为什么说举人是“金举人”呢?除了举人难考之外,还有地位上的飞升。

考上了举人,就意味着可以做官了。而且,不用再上学了。秀才虽然也是功名,但还需要再县学、州学、府学里继续读书。年底的时候,还要参考考核。要是考不过,就会降等。甚至,太差的话可能会被剥夺秀才功名。

而举人则不同,举人本身就算半个官身了,不用再去读书。甚至,可以去县学、州学什么的当教习。或者说,举人本身就属于文官阶级了。而秀才,还只是预备人员。见到官员,也只能自称“学生”。

中了举人,就是大明文官阶层的自己人,就不用担心考试问题和处罚问题了。主要不作死,各种爽。而且,好多人还会故意投献土地,以避免徭役。(徭役是古代官吏敲诈百姓的最主要手段,真正的赋税,反而没多少,明朝尤其少)

而秀才不同,秀才每年只能从官府领取有限的米粮,而且,能庇佑的人也很少,最多避免自家亲人免徭役。所以,他们的日子过得一般并不宽裕。不像举人,光靠投献的土地,就能过得非常爽。

就像范进,中举人前,就是个穷秀才。可一旦中了举,立马就成了范老爷,有大把的人送钱送地给他。

而在中举之前,那些个秀才们,除非原本家境就很好。否则,依然不算宽裕。最多,只能算比穷人好些,和中等农户家差不多。

所以,很多秀才为了生活,也是要出去谋生的。比如,到乡村私塾里当个教书先生什么的,好歹混口饭吃。

也有的远走他乡,给一些官员当个幕僚,也就是俗称的师爷什么的。

很多文官不通俗务,属于读书读傻了的类型。这种人刚当官的时候,如果手头宽裕,一般都会雇佣一些当官了幕僚的老秀才,帮他处理文案。甚至,支招和县里的那些老吏们争夺控制权。

孔泰对华夏这边的事务不太熟悉,又需要人帮忙管理招募的大明难民,自然也招募了一批明朝秀才幕僚。此时,派一个去廣東水师那边献上计策,毫无问题。而这些幕僚,也乐得吞下这种功劳,好跟新的雇主讨要到足够的奖励。如此,马林就可以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的了。

而有了火船战术,大明朝廷就没有了制造大船的动机了。除了能击败葡萄牙舰队外,大明的文官们完全可以用这个例子来反驳——你看,造什么船啊?一把火就烧了,还浪费钱……

只要这一战能烧掉葡萄牙人的战船,到时候,想造船的人被这一句话就能顶回去,而且无法反驳。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那呢,如何反驳?

而马林,要的就是个效果。只有人力极为充沛的大明不搞大航海,马林才有活路啊。不然,人口上亿的大明帝国也出海抢地盘,马林哪干得过?人家随便一场天灾,就能弄出几百万难民出来,怎么比?要是把几百万难民运到殖民地去,很快就能再造一个文明地区出来。

虽说明朝内部的儒生文官对殖民没啥兴趣甚至会扯后腿,可架不住大明帝国有一个喜欢对外扩张的正德皇帝啊。

虽然正德的注意力目前被蒙古吸引走了,可要是和葡萄牙人打出真火,并搞出大舰队来,那就不好说了。没准,正德会让某个太监再搞个下西洋什么的。一旦大明开眼看世界,那就不得了了……

所以,出于北海国的利益考虑,马林绝不希望明朝造大船。而献上火船战术,既迎合了明朝文官喜欢靠计谋解决对手的思维方式,也能绝了明朝造大船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