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嘛……
朱见济的眼睛眯了起来。
后世的亚洲第二大铜矿,貌似就在朝鲜半岛跟大陆的连接处。
那个名字很奇葩的青年铜矿!
看来,朝鲜和日本都得成难兄难弟,享受大明带给他们的福报了!
朱见济兴奋的颤抖一下,随后索然无味。
他站起来,叫来了王景弘和他当年从地方找来的,负责过郑和宝船制造的孙长富老人。
两位苍苍白发的老者奉诏入宫,被皇帝赐座。
两人都对朱见济的召见有所准备,捧着茶目光灼灼的看着这位大明朝最高统治者,平日身上的腐朽衰老之气,此时却是散去不少。
王景弘其人,是追随过郑和下西洋的当代著名航海家。
三宝太监七次出海,这人便参与了其中的四次!
等到最后一次郑和下西洋,后者病逝于印度古里后,便是王景弘自己率队返回的。
除了航海上的功绩,王景弘还曾经受命督练水师、监造海船、修建各种建筑,可算是一名多边形人才。
由此可以想象,在郑和去世之后,这人在朱见济眼里的地位有多么崇高。
孙长富也是一样的,他老早就被朱见济接到研究小院里进行荣养,这几年除了偶尔参与新农具的研究,便是听从皇帝吩咐,描绘宝船图纸,并且依照他老匠人的直觉,对其进行相应的改整,努力的发明新的远洋航行大船。
只是可惜,这两位的年纪都大了。
王景弘洪武年间便入宫为宦官,当时年纪已经不小,是因为被俘降罪才被阉割的,情况和成敬极为相似,在外面也有个儿子存在。
到现在,已然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了。
他本来是在南京低调的养老,顺便给太祖皇帝守陵的,还想趁着自己没有老迈昏聩,头脑算是清醒,潜心整理自己手边的航海资料,写一本《赴西洋水程》出来。
但朱见济提前派人找到了他,并且亲自写信,邀请王景弘前来北京,以述旧事。
除了王景弘之外,还有马欢、费信和巩珍等,当年同样下过西洋的老航海家。
朱见济把他们安置在皇庄之内,有空没空就去探望一下,还要听这些远洋过千万里的人物说那些过去的故事。
所以对方也能感觉到小皇帝对海洋的渴望,随后深恨自己年迈,无法再为皇家服务了。
谁让朱见济肯“礼贤下士”呢。
他们的地位远没有朝中大员的高,但皇帝对那些人没什么好脸色,却时常向自己嘘寒问暖,还把他们自己写的书印刷出版,口述序章,大赞航海的伟大。
虽然书卖的不行,但皇帝的重视已经完全显露了。
这样的对比,足以让几人感动的眼泪汪汪。
景泰帝《寰宇通志》中关于外国情况的撰写,也有这几位的积极参与,让这本书成为了大明人了解世界样貌的权威著作。
话说这书一宣布编修成功,朱见济就命人给鸿胪寺所有成员发了一本,要求他们不但要努力学外语,还要研读一下外国风土人情,以防不时之需。
毕竟日后大明跟外国打交道的机会可多了去了!
“陛下,可是决定出海了?”
王景弘拖着老朽的声带开口,情绪激动。
孙长富也跟着站起来,拍胸脯对朱见济保证,“草民虽然年迈,但最近胃口很好,能吃三碗饭!”
“为陛下打磨船板的力气,还是有的!”
朱见济感动的让两位老者别激动,以免供氧不足撅过去。
“不错,朕的确决定组织船队出海了!”
虽然天津港还没有修好,但南京的龙江厂却是可以恢复使用了。
船只问题,也可以直接拖了上次抄家弄来的船凑数。
人手方面,他已经让徐永宁和成敬之子成凯去浙江、福建进行招募,目前已经有了足够数量。
要不然,朱见济也不会突发奇想,跑过来翻笔记。
“不过这次并非远洋,而是去朝鲜和日本。”
朱见济拉住两只老手,对王景弘他们诚恳说道,“诸位先生已经上了年纪,朕为了一己之私而强行阻止你们安心养老,已经是对不住了,岂能再让你们去做难事?”
“出海这两国,朕想请各位先生尽量为大明培养起一些年轻有为的航海之士,不止于青黄难接。”
大明的航海家,实在是太稀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