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天雷引失效(1 / 2)

正是由于朝廷上上下下对于城防的重视,因此直到启元年间,天下郡县的军力衰颓、吏治腐败,但城墙质量还是说得过去的。

对于普遍缺乏攻城手段的农民起义军而言,高耸坚固的城墙几乎就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评价一支农民起义军对朝廷的威胁程度,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他们是否有攻克县城的有效手段。

后世电视剧里的蚁附攻城实在太蠢了,流寇们麾下的士兵再不值钱也禁不住那样损耗,而更高级的攻城器械又不是早期起义军能造出来的。

想攻陷县城,农民起义军要么靠长期围困、要么就得靠里应外合或是突然袭击,总之是要么靠运气、要么就要有过硬的野战实力。

当然,你要是有几百门火炮那就当我没说。

像南直隶这种富庶肥沃、人口稠密的地区,朝廷在这里建立的县城就尤其多,

如果没有足够的攻城手段或是逆天的运气,再凶悍的流寇也只能慢慢在野外变成孤魂野鬼,最终倒在潮水般涌来的明军面前。

朱翊钧其实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为了尽快提升爆破组的威力,他把心思放在了两广的洋人身上。

为了弄清楚洋人的火药配方,朱翊钧发动了自己在广西的所有关系,不计成本地把手伸到了几乎所有跟洋人有关的商户那里。

数百名商户和乞丐将洋人采购的物资信息传递回来,与望海卫有关系的海盗汇报洋人这个月有没有战事,趁到酒馆喝酒的洋人喝醉时打探他们平时的射击训练强度......

来自各个方面的大量信息最终被汇总到望海卫的祝府案头上,上百个老练的账房先生在那里夜以继日地对比核算,从洋人近几个的所有采买数据中分析出有用的信息。

洋人会骗人,但他们长期进行采买的数据不会骗人。

凭着这些海量的精准数据,朱翊钧最终推算出了洋人对于火药的大致配比,就连洋人到底用了什么工艺都推出了个大概。

但洋人的火药配方让朱翊钧大失所望,洋人的火药配方竟然与明军相差无几,就连火药工艺上都没什么了不起的。

至于颗粒化火药和硝石提纯,这些玩意中国起码从元朝开始就都有了,看来佛郎机炮的威力主要还是来源于铸造工艺和铜矿的质量,跟洋人的火药没太大的关系。

朱翊钧穿越前听过这样一句话:他们(指中国人)致力于化学,发明了火药;不过他们只拿火药来制造烟火,用于节日。在这方面,他们胜过其他民族……中国人没有致力于发明这些毁灭性的工具(指火炮)

事实证明、大师们偶尔也是会说屁话的,中国古代的火药技术从唐朝到明朝初年远远超过西方。

就算是到了西方有文艺复兴和频繁内战加持的十六世纪,大明的火药技术也和西方不逞多让,欧洲在配方和提纯技术方面甚至还不如同时代的大明。

至于后来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大的差距......只能说懂的都懂。

当一方沐浴在近代化、工业化的光辉之中,一方在一连串的巧合下坠入野蛮的腥膻之中时,双方不拉开差距才是天理难容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