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新乡村体系(2 / 2)

三十名衣冠整肃、威武雄壮的亲兵快速从朱翊钧身后冲出,他们手持斧钺剑戟等礼器分列两旁,连接旨时的香炉都被恭恭敬敬地放在桌案上抬了出来。

见亲兵们摆出这副架势,乡老们立刻丢掉手里的拐杖、颤颤巍巍地跪了下去,朱翊钧这才慢条斯理地朗声诵读圣旨的内容。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南直隶倭寇横行、盗匪四起,生灵有倒悬之急......”

这封圣旨是朱翊钧直接在宫里写出来、再交由东厂的人乘船一路送到南直隶,除了没有司礼监的备份和六部堂官的印玺,从格式到用词上跟真正的圣旨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在这封圣旨里,朱翊钧先是以皇帝的名义封“李自成”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命他于南直隶起兵对抗奸佞小人与叛臣贼子,最终达到北伐燕京、将皇帝从权臣和奸宦手中拯救出来。

这就是朱翊钧为义军起义找的名义:奉天倡义、还政天子。

对南直隶的百姓来说,生活很糟、但仍然看得见希望,只要兵乱和征倭饷结束、一切都会好起来,人们还没有做好拼死一战的心理准备。

朱家皇朝二百年来的积威与恩泽仍在,百姓们对皇室并没有彻底失望,清君侧的旗号既能减轻百姓心中的畏惧、也方便了义军接下来收编俘虏的明军。

解决了义军起兵的名分,朱翊钧在圣旨接下来的部分里话锋一转,将自己在心底构建了整整六年的乡村政治蓝图和盘托出。

对于那些原主全家惨死、无人继承的田地,朝廷会将其全部没收进行重新分配。

没收上来的田地四分之一交由义军接管,这些农田会被用来安置伤残的义军士兵、赏赐给有功的将士,局势稳定之后还能作为招募府兵的资本。

至于其余四分之三的土地,皇帝陛下会将它们全部交给自治会进行统一管理。

所谓自治会,即按着地域、宗族、姓氏等因素,以两百到三百户为单位将百姓们捏成一个集体。

两百户份额的土地会直接分配给这个集体,两百户百姓以集体为单位进行劳作,将耕作这个复杂的劳动拆封成一个个小的劳动工序。

至于播种、除草、除虫、灌溉等劳动工序的分配,除了已经被朝廷承认的乡老,两百户百姓会自行民选出三到四名乡正。

这四名乡正和乡老将组成管理两百户百姓和田地的自治会,两百户百姓和田地全部归自治会管理。

自治会之下的百姓没有私田、也就没有每户自己的收获。

百姓们按照自治会的分配承担不同的劳动任务,家里有壮劳力便直接下地耕作,只有女人和孩子便负责采摘、洒扫、纺织等轻体力劳动,

不同任务每年由各家轮换承担,不同任务获得的工分也也一定差距,重体力劳动和有技术含量的劳动更有价值。

到了收获的季节,除了规定上缴朝廷的部分,其余部分留下一部分囤起来以备天灾,剩下的粮食则按照每户的工分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尤为重要的是,伟大的皇帝陛下只是把耕作、使用这些田地的权力赐予给自治会,任何人都没有转让或售卖这些田地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