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稍作停顿说道:“这不是主公的字吗?是主公你写的诗?”
袁绍摇头,“不是。”
颜良更是好奇,忙问道:“那何人写出来的,能另主公如此器重。”
袁绍笑而不语,则是吩咐道:“你们仔细看看词句如何。”
许攸用着他那河南的正宗口腔眼睛仔细的盯着纸上的字体念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当念完此四句的时候,心里一股莫名的心酸迎面而来,这让许攸不禁想起了自己远在家乡的乡亲们,久久不能释怀,心情难以平复。
颜良听罢,也是感触颇深,没想到这每个行间字里都透出了一股浓浓的情谊,对农民的歌颂和赞扬,此情此景也描绘的朗朗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两人看罢啧啧称奇,感叹定是一位才华颇深之人,很想袁绍可以介绍认识一下。
袁绍露出了欣慰的眼神,深深的舒了一口气说道:“此人你们见过的。”
两人对视了一眼,并露出了疑惑的目光。
袁绍轻咳了一声淡淡的说到:“是寿儿。”
许攸随即露出惊讶的目光,很显然是不信的表情。
颜良忙上前问道:“此人和主公的关系真是我们听到的那样的吗?”
袁绍一惊,瞬间的那种,解释着说:“并不是,是我之前的一位故友的儿子,因为有情,不得已照顾,如若是我袁绍的儿子,怎会姓王,为何不跟着姓袁。”
颜良思虑了一下,点头应声到:“主公,说的是。”
其实袁绍并不是不想认王寿,这完全是在保护着王寿,如若真让外界知道王寿是自己儿子的话,指不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不到万不得已这事是万万不能说的了。
许攸则是半信半疑的看着袁绍,虽有不信,但也拿不出任何的证据,证明袁绍和王寿的关系,也就只能这样不明不白着听着了。
很快,王寿的《游子吟》便在整个邺城传播开来,乡里乡亲都拿这首诗作为教科书一般的宣传起了这首《游子吟》。
别说整个邺城了,就是庄子上也都盛传着王寿的《游子吟》,都教导着孩子们,要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越传越广,竟传到了远在山东曹操的耳朵里。
曹操虽是一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人,但对于有才华的人也是甚是欣赏,绝不是那等滥杀无辜之人。
此时的曹操很想认识一下这位有才华之人,此时之人虽是在袁绍的地盘,曹操心想单凭和袁绍的关系,介绍认识一下,也是不无可能的,曹操决定书信和袁绍畅聊一翻,谁料想到袁绍竟大怒,主意竟打到了自己儿子头上,随即一个大胆的想法则是在袁绍的脑海随之浮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