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福随同大内义弘遣出的使团到了应天府后,先与他们一同去了礼部的会馆。
大内义弘不知他的身份,与足利义满争斗的死去活来。
一旦知晓他真实身份,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在布局谋划,很大几率是会与足利义满同仇敌忾,把矛头转向大明的。
大内义弘和足利义满合作后,有了共同目标手段会更为强硬,大明再想解决问题,会较之以往更加艰难的。
所以说,大内义弘遣来的使者到了会馆后,可就不能再做准其离开了。
...
任亨泰领着随行小吏,直接在正厅见了他们。
为首的正使,领了一众随行见礼。
朱大福端坐于末位,端着茶杯,久久不见动身。
回来大明,他就是堂堂吴王,能受得起他见礼的可没几个。
朱大福不动身,一旁的陈良吉屁股都离开椅子了,瞧朱大福不动弹,又重新坐了回去。
投递叛国之人,还想享受与他一样的待遇吗?
朱大福以脚踢了踢他,呵斥道:“你主子见礼了,你不随着一块?”
陈良吉自诩比朱大福高一等,朱大福的出言让他感受到了侮辱,极为不高兴地回道:“你怎也不见礼?”
朱大福说的声音低,没传到上面任亨泰的耳中。
陈良吉的回复则惊动了他。
在陈良吉出言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投了过来。
朱大福大大方方地解释,道:“我是大明商贾,搭乘了使团的船过来,并非使团之人,这位兄台虽为汉人,但早入了倭国,是随行翻译,理应与使团一块行礼的。”
朱大福着着大明衣冠,也就是头发有些短。
而陈良吉,上上下下都着着倭国的衣冠,除了能说一口流利的汉家之言外,上上下下皆与倭人无异。
陈良吉在大明不过是落魄秀才,而跟着倭国则是被大明以礼相待的使者。
只要不傻,就绝不会承认自己是汉家之人的。
“行就行,有何大不了的?”
陈良吉先行见礼,其他使者这才紧随其后。
见礼完毕,正使开口,严明了他们的目的,道:“室町幕府足利义满暴虐无道,百姓无不痛之,我将军讳大内义弘顺应民心,夺京都,驱赶其出京,将组建新的幕府,望与大明交换国书,开辟贸易航道。”
这番话与足利义满所遣使者相互印证,倒可见他们双方所言皆是有几分可信度的。
只是究竟该接谁的国书于大明最为有利,这可就需好生考量了。
大内义弘在倭国占据优势,使团出来表现的也是不卑不亢,所言要求除交换国书,就是互通贸易了。
互通贸易其实要比和亲还要牢固。
和亲一旦出了利益冲突,不说几代之后,就是和亲的这一代都可额说翻脸就翻脸。
而互通贸易就不一样了,只要双方都能从中获利,就可保证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
“除此之外,大内将军于大明再无所求了?”任亨泰问道。
足利义满与大明称臣纳贡,可是要大明出兵协助他们的。
“没有,即便暂时不能互通贸易,大内将军也愿与大明递交国书,永通友好。”
大明说话也是很有分量的,只要能与大明互通国书,大内义弘的地位就可被承认。
将来与其他各国联系时也可光明正大,毫无障碍了。
“那行,本官会像陛下呈秉此事,看陛下何时有时间见你们。”
大明这边只要别接足利义满的国书,大内义弘就不着急与大明递交。
“我等静候大明皇帝陛下。”
商谈妥当后,任亨泰吩咐小吏带其住下。
足利义满的使团过来的时候,大明不了解倭国的情况或许会小心谨慎些。
现在知晓了倭国的动荡,且又两方人马抢着与大明递交国书,是他们有求于大明,那自是不用那般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