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决定让达素则一脸失望。在达素看来,旺吉努那两桩功劳算不得什么,连一个敌人都没干掉,也配说是大功?无非就是因为一次涉及到己方主帅,另一次则牵涉到对方主帅,就陡然变得重要起来。
擒贼先擒王的道理,达素当然懂,可是朱慈烺不是活得好好的嘛,这就让旺吉努战绩的成色大打折扣。相比之下,他率部消灭了明军100多名水手,焚毁了对方一艘战舰,如此战绩可谓前所未见,然而王爷却只是赏赐点银两,这怎么能让人心服口服呢?
不过,这种话不好当着大家的面说,达素只能强忍着。散会之后,他第一个气鼓鼓地走出了大帐。
多尔衮也看出达素火气很大,可甲喇额真的空缺只有一个,给了张三,李四就会抱怨,总会有人不满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旺吉努正准备离开,被多尔衮叫住了:“刚刚探马来报,明军先锋杨国柱部正在向锦州方向移动,济尔哈朗那边有点吃紧,你立刻率本部人马回援。”
“遵命。”旺吉努喜不自禁:走进大帐之前,他还只是一个手下仅300人马的牛录额真,等到走出大帐,他就要率领本甲喇的1500人马,返回锦州城外了,这算不算是“衣锦还乡”呢?
众将离开后,大帐里空落落的。
多尔衮叹了口气:“难道咱们真的拿朱慈烺没辙?”
多铎眼珠转了几转:“办法还是有的。”
“哦?”多尔衮很感兴趣:“你快说说看。”
“我的办法,说起来还得归功于达素。他不是抓住了10来个明军水手嘛,我已经审问过这些人,了解到不少内幕。原来明军水师的头领名叫郑森,只有18岁,副头领是郑森的叔叔郑鸿逵。全部水师都是从福建那边调过来的,他们原本是郑森之父郑芝龙的手下。”
“这样啊。”多尔衮明白了:“南方人确实更擅长水战。记得在《三国演义》里,甘露寺招亲时,刘备当着孙权的面说:‘南人驾船,北人乘马,信有之也’。孙权不服气,骑马给刘备看。由此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南方人就占据水上优势了。朱慈烺这个水师选得确实很好,可惜我大清兴起于内陆,无人擅长此道,以致于现在受制于人。”
“哥,你不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嘛,我们未必就对付不了明军水师。”
“是吗?”多尔衮一喜:“只要能压制住郑森,朱慈烺就蹦跶不起来了,可是我们好像没有水师啊?”
“我们确实没有水师,更缺乏战舰,可是我大清的属国朝鲜那里有啊。”
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多尔衮想起来了:老弟说得一点都没错,朝鲜当年曾经跟倭国进行过激烈的海战,水师是经过战争考验的。
若论起朝鲜跟大明、满清的恩恩怨怨,就说来话长了。
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1392年),朝鲜半岛发生了大变故:大将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建立了李氏朝鲜,简称李朝。
随后,李朝跟大明建立起了朝贡关系,200多年来一直和睦相处,往来的使节络绎不绝。
明万历年间(公元1592年),倭国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朝鲜史书称为“壬辰倭乱”。万历帝下令出兵援朝,明军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将倭军赶出了朝鲜。
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后阶段的“露梁海战”,大明老将邓子龙和朝鲜名将李舜臣并肩作战,拦截倭军水师,取得重大胜利。不过,邓子龙和李舜臣均在战斗中阵亡,令人惋惜。
朝鲜对大明的帮助感恩戴德,此后两国关系更加紧密。然而数十年后,这种密切的联系被崛起的满清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