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进军讨董(2 / 2)

“如今天下大乱,当为大争之世,只图龟缩自保者,必不能久安,还请父亲明鉴!再者,董贼如今……”

“为父读书少,说不过你,你也不要跟为父说这些大道理!”

见自己儿子又要长篇大论,分析天下形势,曹嵩不禁眉头一皱,挥手打断道。

天下大势如何,我不懂,也不想管!

是否大争之世,与我也毫无干系。

我只想保住我曹氏的存续,难道这也有错?

曹嵩自然是没错的,只是他终究无法理解曹操的想法,就如同曹操无法认同他那偏安一隅的理念一样。

自夏侯惇保护这曹操家眷来到陈留之后,曹操便向父亲曹嵩讲述了自己的志向。

对此,曹嵩虽不怎么赞同,却也散尽了家财,为曹操招募兵马,更是将陈留卫氏的卫兹推荐给了曹操。

卫兹曾举孝廉,却拒绝三公征辟为官,在陈留也算贤名远波。

此人与曹操一番彻夜长谈后,顿时被曹操远大的志向所慑服,认曹操为主,且愿倾尽家财,帮助曹操募集兵马、粮饷。

在卫兹这个本地土豪的帮助下,曹操一共筹措了兵马五千人。

需知,自何进死后,曹操不愿与董卓合作,便弃官逃离雒阳。现在的他,根本无官无爵,能征召数千兵马,已是颇为不易。

有了兵马,眼看就要起兵讨董之时,董卓忽然给曹嵩下了一道诏令,征召他入京任三公之一的司空。

同时许诺给他的长子曹操加官进爵,只要他们曹氏不掺和讨董之事。

这下,曹嵩犹豫了,便派人找到曹操,父子之间进行了一番商谈。

结局很明确,曹操跪在地上,恳求父亲不要入京为官。

开玩笑,我这边正筹备着与诸侯一起讨董呢,您老人家却入京当了董卓的三公……

这不是坑儿子吗!

自古以来,都是儿子坑爹。

爹坑儿子的先例,可不能从父亲您这开始啊!

但曹嵩不这么想。

曹嵩此人并无什么大志,只是靠着养父曹腾留下的政治遗产,才一路累官至九卿,最终用钱买下了三公之位。

尽管只当了不到两个月而已。

曹嵩为官,也不像曹腾那般清廉有能,反而净干些因权倒立,中饱私囊的勾当。

所以他对此次联军讨董并不感冒,反而对董卓提出的条件更感兴趣。

自己入朝再当三公,长子曹操下放主政一方,管他天下如何乱,自己只要保住曹氏这一亩三分地,就能存续发展,安享富贵。

可惜这种小富即安的想法,曹操向来是嗤之以鼻。

于是,就有了眼下父子相对的这一幕。

见父亲不理解自己的志向,曹操面色有些苦恼,跪在地上再次拱手道:“父亲,董贼倒行逆施,必不能久存。父亲此时入京,便等同从贼。他日清算之时,恐怕……恐怕……”

“恐怕什么,怕为父落得身死之下场?”

曹嵩冷笑一声,开口说道。

“儿不敢!”

曹操连忙俯首道。

曹嵩又叹了口气,开口道:“孟德,以你之见,此番关东诸侯必能剿灭董卓?”

“这是必然!”

曹操马上答道,满脸的自信。

“关东诸侯人多势众,若合兵一处,必能剿灭董贼。况且其中还有四世三公的袁本初,袁公路,皆当世英才,足可领袖群雄。”

一听儿子提起袁氏,曹嵩原本舒缓了些的脸色,又变得难看起来。

自己膝下有五个儿子,唯独长子孟德天资聪慧,可成大事。

自己这个长子事事都好,可唯有一点让自己不满,那就是曹操倾慕儒门,早年就刻意脱离宦官阵营,往世家那边靠拢。但凡提及天下俊才,必言自己挚友袁本初。

傻儿子,你拿人家当朋友,当知己,当志同道合之人。

可人家呢,怕不是只把你当成棋子而已!

世家之人,表面上都是一副念着经书,致君尧舜的清正行径。动辄引经据典,开口报效朝廷,闭口保境安民。

可事实上,这群狗东西,才是天下最无耻之人!

为父宦海沉浮数十载,那群世家的嘴脸,见得多了!

不过曹嵩明白,不让自己儿子吃点亏,他是不会回头的。

也罢,既然儿子要讨董,那就随他去吧。

反正无论作何决定,都是为了我曹氏的存续繁荣。

孟德若能成功,将来不失为一方诸侯。

想到这里,曹嵩开口道:“孟德,你先起来吧。”

曹操硬着头皮道:“若父亲不肯成全,儿便长跪不起。”

“那就当为父答应你了,起来吧。”

闻言,曹操面露喜色,开口道:“父亲此言当真?”

“你我父子,为父难道还会骗你不成?”曹嵩微怒道。

曹操马上从地上爬了起来,赔笑道:“是是,儿不该对父亲心存疑虑,儿知错!”

“你既要进军讨董,那为父也就不去雒阳当这这三公了。过两日,为父便带着你弟弟去徐州琅琊郡,寻昔日故友,也算是避祸吧。”

说到这里,曹嵩又叹息道:“孟德,莫怪为父狠心。你此去太过凶险,万一不能成事,我曹氏却不能因你而亡。所以为父带着你几个弟弟走,也算为我曹家保存香火。”

曹操点了点头,正色道:“父亲高见,正该如此。待儿诛灭了董卓,成就功业,再将您接回来。”

“此外,为父还有一言,孟德你一定要牢牢记住!”

曹操拱手道:“父亲有何教诲,儿必铭记于心。”

“我儿孟德切记,我曹氏出身宦门,那些世家终究不会拿咱们当自己人……

面对世家中人,可交,可用,却唯独不可信!”

闻言,曹操浑身一颤,不禁抬头向父亲看去,却正好迎上了曹嵩那凝重的目光。

“儿……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