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萧华中举(1 / 2)

自从他这身子好些了后,每隔几日,罗胜总要请他和高承影吃酒,偶尔高承影也会请,不过通常不让他请,毕竟出门在外,带的钱也不多。

罗胜中了秀才后,他在乡里的地位也是大不相同,于是请乡里人修缮了下自家的屋子,乡人也都乐意过来帮工,帮工都是不要工钱的,管个饭就成,在九月已经完工。

这次萧华和高承影过来,也是见识了下什么叫,屋别三日,刮目相看。

之前那道被雨水冲涮的要倒的土坯墙已经不见了,变成了一道青砖墙。

“哟,大工程呐!”萧华指着外墙笑起来。

“还不是乡里砖窑的张叔家,说是今年剩的砖多,一时无处销卖,便都便宜卖与我!”罗胜看着这堵墙也是笑容满面。

乡里人最爱锦上添花,读书人最讲究体面,而且价钱便宜,也算是一拍即合。

“前三丈后五丈,高八尺,这可要不少钱呐!”高承影前前后后转了几圈,踩着步子仗量着院墙,他家里前些年大哥成婚时,也翻修过,费了不少钱。

“不瞒你们说,其实我本没想要花这些钱。都是张叔非要赊与我的,只要每年给他一点粮食来抵就成。”

“今年秋收是个丰年,乡里收成都好,我这刚中了秀才,正好也不用卖粮缴赋税,这可省下来大半稻米来,就家里几口人也吃不完。”

“张叔家的都是贫地旱地,不产粮,索性改了烧砖,每年的口粮都得从镇上买,只是镇上的粮向来贵。大家都是乡邻,互相给个实惠,反正吃不完的粮,我还得拿去卖。”

罗胜一边说着,一边带着他俩参观这新修好的院子。

大门也是新换了,刷了朱漆,左右两侧的墙面也刷了白,从正面一看,这大门还是颇有些气派,特别是在村子里的一众茅草屋相比。

院子里也铺了青石板,只是屋子还是土墙茅草顶,不过显然是翻新的。

“咋不都换成白墙青瓦?”萧华疑惑,这外面都换了新墙,奈何这里面还是茅草屋。

“那哪行!就这都费了不少钱了,再重建宅子,少数也得几百两的开销。这老宅子还能住,暂时先住着吧。”

罗胜不以为意,领着他俩进入屋里,果然这大堂新换了桌椅,看起来比以前阔气多了。

“等大师兄中了举,我看直接搬到龙浦镇上得了,平时来往也方便些。”萧华坐在朱漆椅子上。

此时,罗胜的妻子亲自端了茶水进来,给每人上了茶。

“谢过嫂子!”

高承影二人赶忙答谢,罗嫂也是二十多岁的年纪,是小户人家的女儿,嫁给罗胜十余年了,生了两儿一女。

“哈哈哈,就算侥幸得中,怕也搬不去,镇上随便一处宅子,没有个大几千两也下不来,好点的上万两。就拿周先生家的宅子,如今也值个万把两银子。”

罗胜说完,给妻子说了声:“中午在家里摆一桌,去村头打些米酒来,再杀只公鸡来下酒。”

“大师兄,我们隔几日就要来一次,这样吃下去,就是金山银山也得吃空。我看简单些就行了,家常菜吧,毕竟都是常来的。”

“大师兄,太华说的对。”高承影附和。

“这家里头,常年也没几个客人来。两位小叔能来,也是与孩子他爹的情份,村子里的吃食不费几个钱,都是自家产的。”罗嫂说话声音柔和,笑着道。

高承影还要说什么,萧华了解罗胜的性格,直接拦下他的话头:“既如此,那就恭敬不如从命。”

罗胜直接拉着他俩去了新修的书房,这书房在偏院里,竟然是新盖的,青瓦白墙,木门红窗,屋里摆放了书架,书桌,榻等等。

所有家具一应俱全。

“日后,要是读书,也可来我这边。”罗胜也是邀请道。

“这些日子来,多受太华和大师兄的恩惠,实在是过意不去。”高承影有些过意不去,但他囊中有些羞涩。

“哈哈哈,都是自家兄弟,不说这些客套话,待二师兄当了官,也不差这点小钱。”萧华安慰道。

三人在书房里喝了会茶,又聊了会,罗胜的儿子石头来喊吃饭,中午又是喝酒吹牛,三人谈天说地,涛涛不绝。

“此番乡试多仰赖太华贤弟,来,咱俩敬你一杯!”罗胜邀请高承影一起给萧华敬酒。

“大师兄、二师兄,见外了,见外了!我们青竹学社,本就是交流学习的,能对大家所有助益,那是好事。”萧华说。

“太华,当时在考场上,一看这考题,我可是大吃一惊,差点惊动了监考官。”高承影说着说着,小声道,“竟然能押中这些题?”

罗胜看了过来,也是好奇,他也未曾听说过萧华有什么过硬的关系,能押中这些考题,可不是一般本事。

“哈哈哈,一切不过是运气而已!”萧华大笑,不想多言。

“这可不是一般的运气!”高承影感叹,一脸认真。

“弘载,太华的这份情,我等记在心里便好。这事以后便不要再提了!”罗胜心领神会,这种事说多了反而不好,自己能得到好处,没必要声张,“来,我等饮酒!”

“好,共饮!”高承影也是豪气干云道。

“来,为青竹学社贺!”萧华领头。

“来,为青竹学社贺!”

“你们说,我等这会能不能中举?”高承影喝了半斤米酒,此时说话少了些往日里的顾忌。

“至少能中一个吧!”

萧华想了想,三人的文章都不算差,不过话说回来这乡试中,把文章写的好的人也不是少数,却只录几十人,肯定是优中选优的,看的是谁的文章更好。

三人中一个,可以说百分之百,中两个也是八十的概率,全中那就是六十的概率。

“听说,今年恩科加了名额,要录七十余人!”

“好!那看来可能更大了!”

……

农历十月廿八清晨。

贡院的大堂内,亮着数排灯笼,主副考官,以及阅卷官,巡视官等等都坐在一堂。

与童生试不同,乡试不仅糊名,还会由誊录官用朱笔誊抄一份,称朱卷,阅卷官们只能看到红字朱卷。

朱卷已经阅完,录取的名额已经定了下来,一共七十二人。

先选出五经魁,也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每一科的头名,然后再排出名次,这第一名便是解元,次名亚元,三到五名都是经魁。

不过,第六名也叫亚魁,至于后面的名次便没有讲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