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两题,他原本的所有忐忑全部消失,第一题只押中半句原题,第二题完全押中。
这场县试稳矣!
第一题,出自《论语*季氏》: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意思就是说,孔子老人家说了:“天下政治清明的时候,制礼作乐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天子下达;天下政治不清明的时候,这一切都是诸侯们来做了……”
他的题库和所记范文虽没有一模一样的原文,但题库中有“天下有道”半句的范文,乃是昌武九年的会试题。
周存阳给的范文里有“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名家范文,乃是以前的学政孙宗师整理的范文。
从这一点来说,这周存阳虽然没多少真才实学,但人家这范文质量还是可以的。
而萧华在与卫惊鸿读书时,曾做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整段话的破题练习。
因此这题哪怕没有范文,他也能写出一篇文章来,水平算不上多好,至少能过县试没问题。
而现在,他只需结合两篇范文,整理一番表述,这文章就算成了。
他没有急着下笔,而是先把题库里的三篇范文在心中默读了几遍,思索着如何取舍,过了许久,他觉得还是采用卫惊鸿当初给出的破题。
因为她的破题与一篇应试考卷中的立意是一样的,将这破题的换一下,毫无违和感。
其实哪怕不换也没啥问题,考试中只要不是带小抄抄的文章,哪怕全篇背写的范文,也会给过的。
当然也是有弊端,如果考官们看过这篇范文,不会给好名次。
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同考场,两考生写出一模一样的范文,遇着较真的主考官还是容易引来麻烦,因此大多数少考生都会稍微修饰一番。
他润了润墨,先在素纸上,写下破题。
“治道隆于一世,政柄统于一人,夫政之所在,治之所在也。”
接着写承题、起讲,他简单改了几个字词,并不影响原意表述,后面部分,直接照抄,略微替换下同意表述。
洋洋洒洒三百多字,不过一刻钟就写好,中间有三处错字,圈划了出来,他重新拾起来,又通读了数遍,检查有没有需要避讳的字,以及错漏。
有几处感觉改的不好,提笔又修改了两处,基本这篇文章就定了下来。
待稿纸墨字吹干,折好放在一边,用佩玉压着,防止有妖风把它吹跑。
此时,隔壁的一位见不到人的书生,正在唉声叹气,听这语气年岁不算小,一叹刚结束,一叹又起,而且这声音还不小。
萧华听的心烦,但也是无奈,也是同情。
一个衙役在面前的回廊里来回巡视,也听到动静,特地站在那人的棚号前咳嗽两声,只要不是什么原则问题,这些衙役也不想把事情搞大。
能来考试的都不是穷苦人家的,就算偶尔一两个穷苦人家的,万一人家以后中了呢?
都是同乡,没有利益纠纷,没必要给自己找事。
那书生见引来警告,这才噤了声,将棚号前的牌子一翻,“出恭”。
衙役上前领他去棚号底的毛坑,他甩着头,左右打量着,这考生凭着极好的视力,路过萧华的棚号前,见萧华那边将稿纸压的结实,撇了撇嘴,小气!
这人是萧华见过的,是和卫元一起的考生,总是被卫元他们围在中间,看样子像是个头脑人物。
只是大家都有防备,再加上书桌的高度远比走廊高,有视野差,根本什么都看不见,走到尽头,吕敬武从茅坑里出来,路过衙役时,自己的手里多了两个小丸。
吕敬武顿时心中一喜,衙役那双鹰眼扫了他一眼,对方的意思很明显,别出妖,然后一言不发地站在远处。
他赶紧赶紧收敛笑容,不敢造次,走回自己的棚号,趁没人注意,偷偷打开腊丸,一张小纸条,上面有两篇蝇头小字。
大喜过望,这六千两银子没白花,买一个案首,直接取秀才。
童生试三场,有个隐性规则,县试、府试的案首,只要不犯低级错误,下一场考试都会给过,主持院试的学政,也会给中秀才。
因为案首都是知县和知府特别看中的人,作为地方学政要给这些地方官一点情面,而地方官也要为学政在地方上开展儒学教导工作进行大力配合,让学政能得到功绩。
买一个秀才的价格是五千两到一万两之间,主要是看地区,一个童生却只需要几百两。
每年仅这项收入,都是知县官奉的好几倍,因此历任知县极为重视县试,将之作为头等大事来办的,一点也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