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六章 伟大的航行(一)(2 / 2)

由此,带队的分舰队指挥官御武校尉(上尉)许少宏受到了大王和军部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并晋升一阶军衔,升任探索舰队西方分舰队副司令,成为舰队官兵上下炙手可热的明日之星。

作为军部重点关照的探索舰队东方分舰队,为此顿感压力十足。在经过一番认真的讨论和评估后,分舰队司令陆祖生随即向军部呈报了直抵美洲大陆的航线探索行动。

整个探索路线,计划将从汉洲南都出发,先向南航行,抵达极乐岛(今澳洲塔斯马尼亚岛),随后借助强劲的西风带,行驶至精卫岛(今新西兰南岛),稍事停留,做最后一次补给。然后,舰队再度进入西风带,直抵美洲大陆。

众所周知,在南半球,因为几乎没有什么陆地对风加以阻挡,以至于该位置的风速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南半球的高纬度海域的风浪更是极大,使得海况较为复杂,风险自然也是极高的。

舰队中部分西班牙裔军官曾建议陆祖生放弃从南纬40度到60度之间的海域航行,前往美洲大陆,转而依据原西班牙人的太平洋帆船贸易航行路线,先从呂宋北上,航行至北半球西风带,然后横渡北太平洋,抵达北美大陆西海岸,最后顺着海岸线一路南下,即可先后经过新西班牙总督区(今墨西哥及中美洲地区)、新格拉纳达总督区(今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地区)和秘鲁总督区(今秘鲁、智利等地区),完成探索美洲大陆的任务。

相较而言,北方航线要比南方航线成熟得多,安全性也较高。但陆祖生考虑一番后,拒绝了那些西班牙裔军官的建议。北方航线虽然比较成熟可靠,但距离太远,耗时太长,根本体现不出探索舰队寻找和发现新航线的价值。

另外,经过七八年的不断探索,东方分舰队数次往返南半球的西风带,对该地区的海域和风浪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应该可以轻松驾驭这条航线,无非是距离远了一点而已。

更重要的是,探索舰队拥有了一件最新的航海利器--经过改进的精密航海钟,凭此,可以在未知海域进行较为精准的定位和位置辨别。

对于一个航海者来说,要在大海上成功航行,关键在于确认自己所在的位置,也就是经纬度,以此不断校正航向。在茫茫大海上很容易因为迷路而陷入绝境。有经验的船长通过观察白天的太阳和夜晚的北极星就可以确定维度;在指南针发明之后,维度更不是难题,但要测量经度仍然无从下手。因为没有精确的经度,大多数海上航线都不敢离岸太远,担心失去参照物。而那些远离海岸的直航,常常只能凭借自己的好运气。

要有准确的经度,必须先有准确的时间。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即360度,1小时对应经度15度,也就是说,通过时差可以计算出经度。在时间计量不精确的情况下,要计算出精确的经度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钟摆技术的出现已经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度,但因为钟摆无法在摇晃的船上使用,因此,海上航行仍然缺乏精确计时。

当年哥伦布的计时工具只是一只沙漏,每过半小时就要翻转一次。不可思议的是,正因为哥伦布对经度的计算出现严重失误,才幸运地发现了新大陆。

数年前,受到大王的启发,齐国的钟表匠采用了发条技术,逐步制造出更为精确的航海钟。两年前,一台最新制造的航海钟搬到了一艘探索船上进行测设,在航行的三个月时间里,这台航海钟的误差只有十秒,经过一年的海上不间断测设,总共误差也没超过三分钟。

这种技术,不仅为制造航海钟提供了精确的制造方法,还大大提升了齐国的钟表业发展水平,行业竞争,进一步降低了时钟的制作成本。

拥有精确时间的探索舰队,在无际的南太平洋中如鱼得水,先后发现了许多古老的岛屿。在去年,探索舰队西方分舰队跨越印度洋,直抵非洲大陆,船上就携带了两台航海钟,使得两艘探索船在航行过程中,始终没有偏离既定的航线,充分证明了航海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另外,时钟引发的“经度革命(大王所言)”,将彻底结束了地球的混沌状态。犹记得,在1884年,作为世界最为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将位于伦敦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经线标识为全球的零度经线,成为世界计算经度的起点线--本初子午线。以此为零度,分东西两半球为东西经,从0度到180度。

格林尼治子午线为世界标准时间,从此之后,人类世界无一例外地被纳入一个由英国创建的时间体系。在接下来的历史中,人们甚至将“格林尼治”看做“时间”的同义词。大不列颠的“日不落帝国”不仅垄断了世界贸易,也“垄断”了时间。

但齐国通过一种“开挂”的方式,将精准的航海钟面世时间足足提前了八十年(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于1736年造出了第一台航海钟),并迅速投入实际运用当中。若是随着汉洲实力的逐步增长和日益强大,或许,将由此开创一个新的时间体系。

7月26日,探索舰队一行三艘船依次驶离南都港,向无尽的海洋深处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