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子维娶王徵大女,早年考取秀才,但其后数年科举,屡试不中,遂与族人居于乡中,耕读田间,日子说不上清苦,但也难得富贵。
岳父王徵来信,言陕西流民四起,必定殃及乡中。现受人邀约,与万里之外汉洲为官,邀家人及族中乡亲共来汉洲避祸。并言,汉洲乃明人所建,传华夏文明,复华夏传统,各类人才,不拘一格,当为之效力。
罗子维遂携家人与族中乡亲,一路乘船来到这万里荒僻之地。看着几个孩子好奇地四处张望,不免有些心忧,恐起风波,便出言训斥大女。
“父亲,街上有众多女子行走往来,其服饰和言语行为,似乎有些异于大明风俗。”罗新茹对父亲的斥责,并不以为然,反而评论起新乡堡城中的人物。
“小茹,你外公在这汉洲为官,你切不可如此张扬,以免落了外公的门风。”罗子维对于大女的跳脱,很是无奈,只得再次告诫其稍微收敛言行。
“外公博学多才,且体谅众心,定不会以我小儿之身,好学之言来怪罪我的。”
“你已年近十七,何为小儿?”
“只要还未嫁做他人妇,女儿自然还是你辈中的小儿!”
罗子维摇摇头,不再多言。大女跟随岳父习文,博览群书,且聪慧灵动,如今是愈发跳脱和难制。
毕懋康看着街道上众多盎然勃发的民众,心里不由暗暗对这汉洲高看一眼。
作为王徵的好友,收到他的邀请信后,犹豫良久,最终决定还是过来看看。自从辞官归于安徽歙县乡中以来,陆续著有《疏草》2卷、《西清集》20卷、《管涔集》5卷,醉心于学问之道。
但北方局势糜烂,却时刻牵动他的心。却因无力去救,郁结于心。或许,这个大明,真的到了末世。既然好友相邀,不妨去看看外面的天地。
一路停留数地,经五十余天,暂时停靠这岛上,原以为是一荒僻小渔村,却不料进入河湾后,看到的竟然是一座千多人的小城。城中民众,面色显然要比大明普通百姓要红润许多,想必,是都能吃饱饭。
“你们汉洲本土民众也若此般?”毕懋康问道。
“老大人,汉洲本土民众与此地百姓无甚差异。”罗大奇恭敬地答道。
“都能吃饱饭?”
“自然都能吃饱饭。”罗大奇自豪地说道:“俺们汉洲,只要手脚勤快,舍得下力气,肯定饿不死人。”
毕懋康看了罗大奇一眼,这里没有饿死人,但在大明,却有数十百的万饥民会陆续倒毙于干涸的大地上。
“你们汉洲民众不会都如你们这般弃了我华夏衣冠?”
“啊?”罗大奇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俺们是水师官兵,为了保持军容军貌,因而剃发穿着此等军服。至于其他民众,那自然是大都保持我大明衣冠服饰,俺们不会干涉的。”
毕懋康又仔细看了看罗大奇等几个水师军官的军服,虽然看着有些怪异,但不得不承认,这一身军服,倒是让他们显得格外精神和利落,有一股军人特别的气质。
“你们汉洲,还真的有些……不同。”
这时,新乡堡指挥陈大郎带着几个军政官员赶来迎接毕懋康等一行,对于这些能来到汉洲的学者,所有人员都报以最大的敬意。无他,汉洲太多贫乏,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层面的。
大总管齐天的博学多才,大家是公认的。但来自大明的官员和学者,仍旧会让他们这些军户和饥民出身的官员所敬仰。
“你们汉洲在与人打仗?”毕懋康看到陈大郎后,开口问道。
“嗯?”陈大郎一愣,这老儿如何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