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姚崇罢相之后,玄宗仍命其以开府仪同三司之职五日一朝,依然入阁参与朝议,恩遇愈加优厚,遇有重要的军国之事,依然要咨询姚崇,后授官太子少保。
公元716年,山东地区连续发生蝗灾,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
满朝文武也是长吁短叹,一筹莫展,这时,姚崇力排众议,说服玄宗下令灭蝗,他捕蝗的勇气、决心和才干,直至今天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历代政治家都重视兴修水利,姚崇也不例外,在他的建议下,玄宗修复、建造了许多陡塘、堤堰,扩大灌溉面积,泄洪抗灾,成效卓著。
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盛赞姚崇为唐朝的四大贤相之一,“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当得知唐肃宗任命房琯为将时,他伤感地说,若姚崇还在,此贼不足灭!
这时离姚崇离世已30多年,人活着,掌握权力被人夸赞不难,离世30多年还能被君王怀念,实为难能可贵。
【历史十大名相排名第九名:“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州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他辅佐太祖、太宗两朝,他三度拜相,对于宋朝初年的政局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的掌书记,显德七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淳化三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祖籍幽州蓟县,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五代时任相州司马。
后唐时期,幽州主将赵德钧连年征战,家国不宁,赵迥不堪战乱,举族迁居常州,后又迁至洛阳。
赵普是赵迥的长子,为人淳厚,沉默寡言,镇阳豪门大户魏氏很欣赏他,将女儿许配给了赵普。
后周显德元年七月,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为同僚,刘词死后,上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
显德三年,后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赵匡胤攻下滁州,宰相范质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
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朝夕侍奉药饵,赵弘殷于是以宗族的情份来对待他。
赵匡胤曾经与他交谈,觉得他很不寻常,当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律当斩首,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请太祖讯问他们,后来得以存活的很多。
淮南平定后,调赵普补任渭州军事判官,赵匡胤领任同州节度使时,征召他为推官,赵匡胤移驻宋州后,又上书朝廷任他掌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