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九章 驰援计划(1 / 2)

[[第九百四十九章 驰援计划

于夜,李孟羲与刘备二人持着火把对着地图畅谈作战方略。

“救援诸郡,发多少骑兵为好?”

“最少一千,骑兵最好多人一队,人少不足以服众,更不足以成事。

骑兵最好多带旗帜,以壮声势。”说着,李孟羲看向刘备突然问了一句,“玄德公,镇东将军的名头好用吗?”

刘备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镇东将军指的是谁,“奥!应当好用。”

镇东将军就是他刘备刘玄德,刘备这官儿当的,没官邸,没下人随从,也没机会作威作福,整日忙的跟狗一样,一点当官的感觉都没有,刘备时常都忘记了自己是镇东将军了。

李孟羲有了思量,可以用刘备的镇东将军印玺印一批公文出来,骑兵们到了当地之后,可以拿着公文叫当地官府与百姓配合。

想到这里,李孟羲立刻着人去准备去了。

草草拟订了公文,再找人雕刻了木版,木版只要雕刻好,几千份公文片刻可就。

幸好准备充足,不仅带了工匠还带了雕版匠人,没想到还真用上雕版术了。

此次出军带了骑兵一千五百余,经连番作战,阵亡了一些,能派去支援各郡的骑兵最多只能有一千。

一千骑兵五人一队,也就两百队人,一队组织三五个村落,也就能组织起六七百个村落的人力。

以骑兵就地化为指挥官求兵当地,此法有用,然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以一千骑兵的指挥能力,所统御的六七百村落根本不足以完成横跨数郡的巨大包围圈,所以,必需要更深度的借助当地的力量。

此番比在洛阳还难,在洛阳之时,裹挟计划还能裹挟成大,此番不能攻灭村落,不能裹挟,从头到尾都是那一小队一小队的骑兵。

想到这里,李孟羲突然灵机一动,好像不对,好像这回,也能“裹挟”。

骑兵们到了当地之后,先从第一个村落征召十个人,加上本来的五个骑兵,就有十五个人了,这十五个到第二个村落再去征召,此时有十五个人了,威势高了一点,征召人手更容易了一点。

然后,兵力就变成三十,四十,五十……到后边,兵力越来越多,百姓投军的忧虑也越来越少。

人手征召不再是问题之后,骑兵们就可以以这些人手展开培训,教百姓们伐木垒石阻路之法,教百姓们列阵作战之法,只需三五日时间,三五个骑兵就可以把阻路之法传授给几百百姓,几百百姓再各回各村传达消息,顷刻之间,乡间大片村落全都能发动起来,一日之间,就能把乡间的大路小路全部截住。

阻断贼军侵掠兵锋,这是第一步。

然后,各骑兵小队吸纳人力,招募青壮,再用纸旗分派编号,开始练兵,期间,开始布置战场,骑兵开始客串斥候,把大小路径摸查清楚之后,把引路旗沿路插下,把聚兵旗插遍荒郊野外。

然后,若是战火烧至境内,各村乡兵依引路旗帜进军,只要他们是按着旗帜在走,就必然在遵守着已规划好的行军路线,一股股小股兵力走着走着必然汇成大股,必然最终集结于一个关键地点。这就是张角十面埋伏之法精义之一——用旗帜代替部分指挥。

及战,若是乡兵不敌贼兵溃散于荒郊野外,四散的乡兵抱头鼠窜慌不择路之时,会撞见那些四处插起的旗帜,溃兵会自聚于旗帜之下,溃而又聚。这就是张角曾用的聚兵之法,就用此法,黄巾军累溃累聚,韧性生生提升了一截。

李孟羲去清点了旗帜,纸旗在巨鹿已经印好了的,纸旗用的是坚韧无比的桑皮纸,上边还涂了桐油,经得住狂风暴雨。

纸旗分诸编制旗和引路旗,编制旗印的是十二生肖图案,以此图案,乡人百姓皆能识,无了识别之难。

引路旗也是十二生肖,引路旗小的多。

李孟羲翻看了所携带的旗帜,纸旗带了好多辆车,一车估计得有几万张甚至不止,编制起百万大军都够用了。

想了想,李孟羲发现还缺一个旗帜——聚兵旗。

张角在巨鹿境内遍树【黄天】大旗,黄巾溃兵见旗则聚,神奇的溃而不散,屡屡卷土又来。

事先没料到巨鹿军竟也会有要考虑屡屡溃败的时候,聚兵旗就没做,现在没得用了。

问题不大,军中带的还有许多白纸,直接用白纸印制就好了。

张角用【黄天】大旗聚兵,李孟羲跟刘备商议,若是自家用的聚兵旗,该是如何。

刘备思索片刻,“【漢】,用漢旗。”

聚兵旗样式有了,斗大的一个【漢】字就行。

李孟羲着匠人雕刻木版,他检查着纸张,随军携带的最大的纸张是五尺长三尺宽的纸张,这种纸张用来写字算得上非常大了,可用作旗帜,似乎并不大。

旗帜还没开始印,李孟羲立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颜色不对,纸张是白颜色的,可白颜色不够醒目啊。

曾经在造纸的时候,一开始纸浆颜色驳杂,那时有想到用染色法盖住杂色,后来脱色技术取得突破,染色色技术又没多大用处,也就一直放着。

现在知道染色纸的用处在哪了,染色纸可用在作战之中,众所周知,红色是最显眼的,这跟红灯是红色的一个道理。

事先未有料到,准备不足,只能用白旗聚兵了。

旗帜的问题解决,往下再谈,就谈到作战问题。

贼军再弱,可毕竟有数万胡骑,骑兵不好对付。

而己方所可仪仗之力,除了那千把巨鹿军骑兵,按最坏的打算,就只能乡兵可用,乡兵对付骑兵,很难,武器倒是其次,关键是铠甲。

乡兵纪律不行,战意也不行,被射死个一两个人,就要溃散了。

现下遇到的问题,是老问题,巨鹿军曾经也遇到过。

当初以十几万流民合围皇甫嵩三万大军时,也有甲胄不足的忧虑,当初落脚巨鹿之后,也恐万一朝廷大军前来征讨若甲胄不够又该如何。

当初的对策是,在义军麾下还是十几万还是黄巾流民时,曾用木板和绳索做木甲,木甲虽挡不了强弓劲弩,但防一两下刀砍枪刺还是可以的。

落足巨鹿之后,为解决甲胄不足的考量是,以攻对攻。

对抗敌军弓弩的方法,除了有增加甲胄一法,其实增加弓弩也可以,只要能消灭敌军弓弩力量,就等于我方受到的远程攻击就少了许多,变相等于增加了防护能力。

而今汉末之世,朝廷对地方早已无力管控,乡间或许缺乏甲胄,但弓弩兵器之类的绝不会太少。

料想,收拢乡间兵器之后,能聚齐一股不弱的远程力量,再以远程力量依托当路构建好的土垒木堆等工事远程击敌,借助工事层层阻击可以大挫贼军兵锋。

那,把贼军打的存进不得之后,又该如何?

当然是,反攻。

到反攻环节,不同于依地自守了,百姓在自家门前作战,无迷路之忧,无士气低迷之扰,战斗范围也不大,骑兵们指挥起来也不难。

可要是往前反攻,战斗范围一下扩大,指挥难度也一下暴增,甚至于,人生地不熟的,连路都摸不清。

到此时,还得用十面埋伏之法,还得用旗帜代替指挥。

于路,沿路设下引路旗帜,乡兵小队沿旗帜进发,骑兵们事先摸查好行军路线,然后连日连夜的把引路旗布下,这样就可以不用指挥就把几十个村落的队伍同时引到指定地点。

曾经李孟羲就用过类似的方法,问,一个高中生,怎么才能摆出和韩信一样齐整的阵势?

答案是,只要高中生可利用的时间够多,只要高中生可利用时间百倍乃至千倍于韩信,那么就能跟韩信对阵。

高中生不会指挥不会摆阵,可再是不会摆阵,一回拉上十个人,十个人十个人的拉,慢慢的拉,拉上十天半个月,总能摆出一个齐刷刷的阵势。

依此同样方法,骑兵事先花足够时间做准备,然后让准备成果以旗帜确定下来,这样,几十路乡兵们跟着旗帜沿着大路小路进发作战时,等于被一只无形的手所指挥着。而这只无形的手,是巨鹿骑兵花多个日夜所精心安排出来的。

这正如高中生之于韩信,高中生不知兵无摆阵之能,可只要时间足够充裕,也能摆出个像模像样的阵势。同理,骑兵们或无指挥之能,但时间充沛,再加上有了用旗帜代替指挥的方法可以把安排事先做好,这就使得没能力一日打一场战事的骑卒们,花上多日时间,多日准备完全可以指挥一场作战。

问题讨论到,既然能反攻,既然要反攻,那,何时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