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七章 工技学校(2 / 2)

不得已,李孟羲只能直接讲解起炭与铁的关系。

“熟铁色白,炭色乌黑,生铁发灰,这是因为,铁中渗碳之故。

炭这东西奇妙,铁中含炭少之时,此时是熟铁,熟铁过软而不够坚硬,铁中含炭过多时,此时是生铁,生铁又过硬而不够柔韧。

而,只有炭不多不少之时,此时硬韧兼备,这就是所谓的【钢】。”

讲完,李孟羲问向一众竖耳倾听的少年,“如方才所讲,若给你们生铁,你们如何将之锻成精钢?”

少年们刚听完李孟羲的讲解,道理正通明,少年们立刻答说,“把生铁里的炭除去一点就是。”

李孟羲再问,“那,若以熟铁锻钢,又该如何?”

“添一点。”

“添点炭。”

“嗯。”李孟羲点了点头,“那,我再问,添炭该如何添?除炭,又如何除?”

气氛又一次安静了。

李孟羲点起木炭,把炭烧成发红的状态,盛在盘子里展示给少年们看。

“如所讲,炭这东西,跟蜡一样,能点燃起来。

所以,你们不妨想想,锻铁时为何要把铁烧的通红发热,这是不是想把铁里的炭烧掉,是不是这个道理?”

少年们听的惊奇,都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李孟羲随后又展示了另一个试验,他拿一只净碗,展示碗底给大家看,大家看到,碗里干干净净的。然后,点起蜡烛,把碗扣在火焰上方,一段时间后,移开碗,让大家再看碗底,碗底黑了。

“碗为何会黑?谁能解答?”

有聪慧少年语气不很肯定的出声说到,“是不是炭灰飘上去了?”

李孟羲立刻看向那个少年,他目露微小,肯定的点了点头,“对,就是炭灰。这其中道理是,炭烧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炭灰没烧完,会随着火往上飘。

由此,若用熟铁锻钢,熟铁又该如何增炭,大家知道了吧?”

安静了那么两秒,有人出声说到,“是不是,把熟铁放火上烧一会儿,炭就跑进去了,多了炭,熟铁就成了钢了?”

“对,就是如此!”李孟羲笑的开心,“所以,锻造之法,若用熟铁锻钢,该增炭,若用生铁锻钢,该除炭。

增炭除炭之法,用火。”

“到此,某还有一问,”李孟羲顿了一下,目视少年们一张张稚嫩的面孔纯,“既是,火既能把炭烧去,火中的炭灰又能往铁里加炭,那某问,炭火又如何只增炭不除炭,又或,不增炭只除炭?谁可解答?”

问题有些难了,台下,长久无声。

李孟羲再次拿起烛台,用蜡烛给大家讲解起更深奥的知识。

“前边所讲,火想烧起来,得有气。诸位前边也看见了,木棍插于蜡烛火焰之中,外焰接气,所以火旺,中间气少,所以火小。

由此,生铁除炭之法,生铁当放于火苗之上加热?为何放火苗之上?乃因,于火苗外焰之处,气多,火旺,火旺,炭烧的就快。铁置于火焰之上,虽,同有增炭除炭,但此时,炭烧去速度,远快于炭渗入速度。于火焰之上,一息渗入一炭,却烧去十炭,长此以往,生铁当中炭越来越少,渐变成钢,再渐变,成熟铁。”

“反之,若是熟铁,则相反。熟铁渗碳,当埋于炭火之中,因何如此?与蜡烛同理,炭火之焰心,气少,火小,火小则铁中之炭烧去缓慢,于此时,炭火中炭粉渗入速度,快于炭烧去速度。于木炭之中,一息烧去一炭,却渗入十炭,长此以往,熟铁当中炭越来越多,渐变成钢。”

“大家都听明白了吗?”

少年们如同被醍醐灌顶,明白的不能再明白了,他们连连点头,他们看向李孟羲,眼神中满是敬佩。

教会了一堆小朋友,李孟羲成就感满满,他自傲说到,“此锻造之密,鲁班不能尽知究竟,欧冶子也不能尽知究竟,你们军师我,却可尽知其密。

仗此锻钢精义,诸位已足可成当世顶尖匠人也!”

——

工匠们不愿传授技艺,李孟羲自己来,照样弄得风声水起的。

李孟羲可调动所有资源,他调动大量资源在短时间内配好了所有练习技艺的工具,像是火炉,铁钳,打铁的铁墩子,锻锤,还有铁料,染料,全部都配齐了。

所有工具都是特意给少年们量身定做的,配给的火炉矮矮的,铁墩子矮矮的,连锻锤也小小的。

李孟羲没有抡锤子打铁的实操经验,可他也知,打铁这玩意儿得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才行。

李孟羲给少年们下达了第一个锻造任务,他给少年人一人发了一个小小的透甲锥箭头,要他们试着仿照着样子把箭头锻造出来。

选择箭头的原因也很简单,箭头体量小,锻打起来不需费很大的力气,特别适合作为少年人的练手之作。

一群没任何打铁经验的少年们,他们免不了手忙脚乱,一堆少年人聚集在一起,气氛十分活泼,嘻嘻哈哈的。

李孟羲根本不管,任由少年们没个正形的玩闹。

期间,有一个妇人悄悄过来看了一眼,妇人是其中一个少年的家嫂,那少年被拉来打铁,妇人很心疼,也担心小叔子还没长大呢就要打铁,怕万一累着,放心不下过来看了一眼。

结果妇人过来一看,她看到的是一群半个小子说说笑笑的,很欢乐,他们手里的小锤子有一下没一下的敲着,像玩耍多过像打铁。

看到这一幕,妇人本来的担心一下就没有了。又看了两眼,妇人放心的回去了。

少年们笨拙生疏的打着铁,李孟羲四川转着看着,他出言教导着,“咱们年纪都小,力气也不够,肯定比不过大人。

所以说,咱们就得多动脑筋。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都听着,谁要是能想出个什么法子能把箭头打的快一点好一点,亦或是,其他什么好法子,但有一法,必有重赏!”

激励创造这是一直以来的规矩,工技学校旨在培养未来的匠人,既然是未来的匠人,那激励创造更是应该。

下发给少年们的锻造箭头的任务,锻造箭头虽不需多大力气,可是让一群新手来打,难度不小。

李孟羲一直认为,孩童与少年人经验未深,世故未熟,他们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灵活的思维,的确是如此。

少年们在锻造箭头之时,他们用不好钳子,也用不好锤子,更掌握不好力度和角度,小小的箭头与他们而言,千难万难。

一个脾气火爆的壮实少年哐的一锤子下去,又把箭头给砸偏了,他气的骂骂咧咧的丢了锤子。

撒完气,壮实少年盯着铁墩子不由在想,要是把这上边弄个坑,刚好掏一个箭头的形状,箭头卡进去就不怕箭头跑了,也不怕打的不像了,直接打就是。

一想到办法,少年就忍不住想把想法实现。

三日后,李孟羲转着转着,他发现了某个壮实少年锻造方法跟别人不一样,别人都是拿着钳子夹着打的,独这个少年,他动作轻省的多。

李孟羲凑近一看,他看到,少年面前的铁墩子有点不一样,在铁墩子上,有一个歪歪扭扭的箭头的形状,这是用铁水浇上去浇出的一个浅槽,这个浅槽,似乎是模具啊……

李孟羲一下就发现了这个巨大创造,他极其隆重的,极其正式的,召集所有人,当着所有少年的面,详细的讲了前因后果,然后,重赏壮实少年足足五十斤肉。

有此重大激励,少年们立刻被激起了改进工具的热潮。

巨鹿有激励创新的机制,也有很完善的激励制度,再加上少年人天性活泼,思维灵活,再加上少年人力气不足,这就使得,自一开始,少年们相比于蛮干,他们更倾向于取巧,话说回来,打铁这么重的活儿,少年人力气未长成,他们就是想蛮干也蛮干不了。

不喜欢蛮干,更倾向于寻找方法,更倾向于思考和取巧,这天然的就适合创新和创造。

这不经意间深远影响了以后,日后,随着新生代的少年匠人渐渐成长,随着从一开始就有创造创新习惯的新生代匠人渐渐成为主力,最终造就了,巨鹿工匠以精巧著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