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 巡营(2 / 2)

若一日有一死尸,有冻死他杀两疑,则可看其死时形态,若是冻死,则必侧躺,若非侧躺,则必是有人移动其尸首再丢于雪上。

凭此一点,可抽丝剥茧勘破真相。”

李孟羲只说了一个猜测,说了一个寒冷时人普遍会侧着睡这一个现象引申出来的猜测,李孟羲本人都不当回事,因为还没考证过呢,然而,刘备关羽二人看着李孟羲,脸色微变。

在刘备关羽二人眼中,李孟羲简直都成了断案神手了。

李孟羲把东西写完了,他写的是……

【标准行军帐篷最大容纳极限是多少?】

此一处,与统筹管理精确度有关。

假设一日,十万流民来投,军中急调军帐前去支应。

若不能精确知道行军帐篷的容纳极限是多少,就不能核算出到底需要多少帐篷,到底可以接应多少人力。

现下军中帐篷乱七八糟的,大小不一,也没办法核实统计,不过,

【军中帐篷大小不一,当齐整划一。】

除此以外,李孟羲记的还有。

【帐篷极限容纳法,稿席折短三分之一,人蜷缩其上,省三分之一长,可提高空间利用率。】

就把稿席卷起来能多睡点人,就这么一个很常识的东西,李孟羲认认真真的记了下来。

因为,李孟羲是发现,他自己不知道把稿席卷起来的这个方法,他固有意识以为,一个帐篷只能睡一什十个人呢,他本以为,就算把帐篷里塞满,不过是一个稿席挨着一个稿席而已。

然而还有最极限的方法,最极限的方法竟然还把稿席卷短了,让人蜷缩着睡,把空间利用率压缩到了极限。

李孟羲也已经发现了,巡视途中,并不是所有帐篷里都是把稿席卷短了,好多都是稿席挨着铺在地上就算了。

这说明,很多人同样没能想到这一点,这说明军帐的利用率并未充分挖掘出来。

假设事先有特意强调过把所有稿席都卷短了来铺,那么现在估计全军能多睡个几千人不止。

把稿席卷起来,这就算压缩空间利用率的极限了吗?

并不,李孟羲还想到了更极限的方法。

更极限的方法是。

【令民夫众人盘膝而坐,身披被褥,背对背彼此依靠,可坐而酣睡。

如此,一铺足可睡三人,床铺利用率提高三倍。】

坐着睡肯定超级难受的,可无论如何,难受归难受,是能睡着的。

坐着睡把床铺利用率提高到了极限了吗?

并没有,远没有。

其实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准备足够的话,李孟羲想到了学生时代睡的架子床,上边一人,下边一人,小小的一个屋子,能睡四个,六个,八个,甚至十六个。

在极缺少遮蔽风雨的屋子的现在,如果有足够多的双层床铺,那么依现在有限的帐篷,就足以让所有人有遮风避雨的地方。

从此处,李孟羲想到了更多,他想到了若是尽可能节省居住成本的话,日后建造军营也好,去屯田也好,最好还是用上架子床。

因为居住成本的最大成本,就在房屋。

不用架子床,一个小草屋能睡下的人,满打满算一屋子铺四个草席睡四个人。

有了架子床,妥妥睡八个人。

如果再极限一点,把床与床之间的隔层弄的很狭窄,三层的架子床也不是不可以。

这样以来,多的只是床的成本,而省的是房间的成本。

用架子床,一个房子睡十六个人,不用架子床,一个房间睡四个人。

毫无疑问,架子床的使用,节省了三间房子,同时,多了架子床的成本。

可是再怎么算,木床怎么也比房子成本低的多的多。

民生所需,衣食住行。

于居所一点,李孟羲意外找到了性价比最高的居住方法。

【床架节省居住成本之法,可使居住成本降低二至三倍甚至更多。】

继续巡营,路上频频是民夫们问好之声,刘备几人一一笑着回应。

忽然之间呼号声响起,“全营换宿!各队准备!

全营换宿营,各队准备!”

传令骑兵奔走各营呼号不止。

本来安静的营寨,骚动起来。

帐篷里本在睡着的人听到呼号爬了起来,抱着自己的被褥铺盖往外出。

待帐篷里的人出完之后,帐篷帘门处,各队小队长在守着。

而后,下一批要入宿的人把排着队一个个上前,把手里捏着的小布块交给小队长查看。

大概是轮到三角布块的人入宿了,李孟羲看到,四周入宿的民夫们手里的布块上画的都是小三角。

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交接,交接过程很快,效率很高。

睡饱了的人出了帐篷后,身上披着被褥,把稿席顶在头顶挡雪,他们要在风雪中,等足十六个小时才能轮到下一次入帐休息。

另一边,分布在营寨各处的一个个粥棚之下,伙夫们开始招呼,热水烧好了。

然后,民夫们排着队到前,依然是凭着手中的小布块前去粥棚那里领热水喝。

事先发给民夫们的小布块是重要凭证,轮换睡觉需要布块,领热水也得按布块分轮次来,因为军中柴火也很紧张,没办法不限量供应热水,不限量供应热水跟不上。

高级的御寒方法,当然是吃足够多的高热量食物,但现在军中食物短缺,没有足够的食物,只能是发热水。

好在,热水是管够的。

未轮到入宿的民夫们虽然站在寒风中一等就要等十六个小时,但热水的供应可以做到二十分钟一人一碗热水,等于是喝热水喝的汗没下去,就又可以又领上一碗滚烫的热水。

十几万人,九成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这些可怜人全靠热水吊命。没有篝火的,篝火太费柴,用不起篝火。

李孟羲统筹了所有人力物力费尽心思才想出的补给之法,确实稳住了状况。

若放任自流,亦或是其他任何方法,估计现在十几万人早已冻死者相垒了,而不会冻死者了了,甚至可以说一个真正冻死的人都没有。十几万人,天这么冷,物资又极度短缺,然而一个冻死的都没有。

在没有任何外来物资支援的情况下,能让十几万人苟延残喘的活下去的,只有李孟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