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队之人,敢怒不敢言。
这才多久,就已经开始有贪污腐败的苗头了,就几捆麦秸而已,就有人要贪这区区几捆麦秸。
军中虽有监察军士,可监察军士主要负责战兵,监察十几万人力有未逮。
还有的小队长,则比较善良,有些小队长看队里有谁没换到粮食,有谁最可怜,就把麦秸给谁。
把麦秸发下去的同时,不往叮嘱一句,“手麻利点,编快点,人就收两百个,慢一点可就换不上粮了。”
接过麦秸捆的瘸腿老妇人,抱着麦秸捆,眼睛一热,说了好些感动的话。
都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值此天寒地冻断了粮食的时候,别人能给一捆麦秸,可不情义深重。
有善良的小队长,自然也会有公道的小队长。有些公道的小队长,也不管谁可怜谁不可怜,直接把全队人叫在一起抓阄,谁抓到是谁的。
这个分配方法,也有水平,很公道,谁也没意见。
还有玩忽职守的小队长,这类人既不贪没,也不善良,也不公道,纯粹是做事不用心,发麦秸的时候淄重队的人都说了,特意交代了一人一捆,决计不能散着分,可就是有一些人没注意听,都没听清楚怎么分麦秸。
于是扛着麦秸回去之后,不知晓命令的小队长按自己的理解,他把麦秸地上一丢,“谁想编簸箩?”
大多数人都说想编,这个小队长一看,人太多,于是随便把麦秸分了下去。
正因为是随便分,潦草应付,分到麦秸的人可能会感激,可能不会感激,同理,没有分到麦秸的人,会心里怨恨。
又有一些一小队长,会分个远近亲疏,只把麦秸分给与自己相熟的人。
又有一些小队长,这些人跟善良的照拂老弱的人相反,这些人不考虑老弱,而是特意挑了一些看起来精干能干的人把麦秸发下去,这些小队长考虑的是能干的人编的快,能早些去换粮。这样也是没错的。
义军草创至现在,各类人才都很缺,可虽说缺人,十几万之中,能用的人才也不少。
就分麦秸这一件事,如果军中现在能建立起良好的监察审核体系,那就今日就分麦秸这一件事,就能选拔出大量优秀的队长。
如果有良好的监察体系,那么,把麦秸全吞了自己拿的自私的队长就会被监察军士发现,这些不合格的队长就会被淘汰。
那些把麦秸发给老弱的小队长,是优秀的小队长。
把麦秸发给精干成员的小队长,理智又严肃,可以挑去军中担任军官。
抓阄分麦秸的小队长,中规中矩,恪守公道。这一样是优秀的小队长,这样的人当小队长很好,去军营里也很好,到哪里都是合格的低级人才。
至于没听清命令,随意把麦秸发下去的小队长,这类人就不是那么合格了,虽说算不得优秀,可也算不得可恶,勉勉强强。
再有,那些只把麦秸分给亲信的小队长,放在而今时代,在汉末这个古典时代,笼络人心,任人唯亲,这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
抓阄分秸,虽然公道,可正因公道,利益不向麾下任何一人倾斜,因而公道的小队长不会得到别人任何的额外亲近。
反之,把麦秸分于关系好的人,这算是培植势力了。关系好的人得了麦秸,就更会亲近小队长,那些没分到麦秸的那些和小队长关系远的人,此时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会对小队长有意见;第二种,会也想着和小队长走近关系日后也好多得招抚,这一类,也算是被小队长培植成了亲信;第三种乃是,认为队长是个官,想把麦秸给谁就给谁,这有什么。
细想,按分远近亲疏的分麦秸的小队长,还真像能成大事的人。
所以,此类人,作为一个小队长,妥还是不妥?
从小队长个人来看,培植势力固然对小队长发展有最大利益。
可于整个集体,麦秸既没有分给老弱,也没有分给能干的人,就不能发挥麦秸的最大作用,等于是,降低了整个集体的效率。
义军现在,兵民相杂,兵不是纯粹的兵,民不是纯粹的民,因为各种原因,各种因素促成之下,义军十几万人现在全都依托十二生肖旗组建起的建制之中。脱身于第二批练兵的新兵小队长们,这些小队长乃是如今义军中最基层的管理阶层,一切需要动员一切需要委派的任务,全都要经各个小队长向下传达。
——
刘备昨日一天发动人手称好捆好的麦秸捆,五千多个麦秸捆全下发下去了。
营寨里,拿到了麦秸的民夫们没有任何拖延,都想早些编好麦秸早些去换粮食,都着急慌忙的忙活着。
与此同时,对饥肠辘辘的民夫来讲有意外之喜来临,营地里本拆掉的粥棚重新搭起来了,粮车到了,粥棚下伙夫们开始支锅放粮准备熬粥,见此情形,民夫们低落的士气瞬间回复。
人们脸上不约而同的露出了笑意,开始讨论是不是放粮了。
有胆子大一些的民夫凑跟前上,往陶瓮里瞅,“是煮粥吗?”民夫问着,眼睛边往瓮里瞄。
民夫看到,瓮里放了许多的粮食。
伙夫拿勺驱赶,民夫笑呵呵的走开了。
等回去,去打探的民夫喜滋滋的跟旁人说,“我刚瞅了,放了可多粮,能吃稠的了!”
欢快的气氛迅速蔓延开来。
都知道能再吃上饭了,民夫们干劲十足,连带着编簸箩的速度也快了许多。
正如刘备所料的那样,卖粮之后特意又等了一天再放粮,民夫们不仅没有怀疑什么,反而当看到重新煮粥的时候,会感激不已。
人心很容易愚弄。
伙夫们粥还没煮好,手快的一些民夫已经把簸箩编好了。
一干练老人麻利的编好了簸箩,编完了一看,发的一捆麦秸刚好紧巴巴的用完,一根长麦秸都不剩,用的精精光。
“将将用完,一根不剩。”老人笑了。
正此时,帐外呼喊,“簸箩谁编好了,营寨正中,过来换粮!”
编好了簸箩的老人赶紧爬起来拎着簸箩冲出帐去。
军中人力实在太充沛了,有不少编箩高手,总有一些编的非常快的,可编的再快,一山还有一山高。
收购令刚下,一瞬间,从营地各地,跑出了几十个编好了簸箩拎着簸箩跑过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