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心情沉重地回到端本宫。
河套像一位带着丰厚嫁妆的美人,鞑靼和他都知道河套的好,哪一方都不会放弃。谁能得到,拼的是实力。
朱厚照缺的就是草原上的实力。
蒙古人被太祖赶回草原,又被蓝玉在捕鱼儿海端掉了王庭。一百多年后,草原还是蒙古人的天下。
华夏与北方草原异族的冲突持续千年。历史上异族南下的记录出现多次,五胡乱华时甚至差点灭了种。而北上攻打异族的记载寥寥无几。
千年来的惯性,让大明从上到下都下意识把草原划给了鞑靼。打心眼里就没把草原看成自家领地。所以大明官员能毫无压力地放弃河套。
朱厚照把自己关在新华阁。
囚牛商行北上新测定的堪舆图平铺在书案,一边放有写满五大张纸的意见集。
供他选择的方案不多。大部分人倾向于防守。就连脾气暴躁的马文升也不赞同出兵河套与鞑靼打消耗战。
再没有第二位王越,会信誓旦旦说御敌与国门之外。
朱厚照把目光停留在李兆先、刘学成不成熟的小建议上。许久没有移开。
……
兵部下令九边各镇加强戒备,以防鞑靼人突然跨过长城掠劫边民。至于河套,那里没有一个大明百姓,没有一亩土地。满目的荒漠,鞑靼人想要就拿去。
而马文升那张大嘴巴,把鞑靼准备入侵河套的消息私下散播。各方都在等朱厚照的反应。见他迟迟没行动,以为他选择放弃河套。表面上夸一句“太子识时务,听得见谏言”,私底下笑得合不拢嘴。
看一个小孩子的笑话说不出去不好听。可大家是真的身心舒畅。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把太子与弘治帝放一起比较,大家只盼着弘治帝长命百岁。
时至今日,他们终于察觉太子办《京报》的险恶用心。
南京远离京师,但作为曾经的都城,南京人更加在意京师的动态。因为报纸上经常刊登连他们也未必知道的消息,南京任职的官员、权贵养成了看《京报》的习惯。
百姓们更是把听《京报》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一张报纸知天下事,庶民们品头论足指点江山,酒肆、茶馆热闹非凡。
而习惯是可怕的。《京报》在悄然无声之间,在他们心里树立了威信。平时他们围绕《京报》的内容谈论,很少有人会关注《京报》上没有刊登的消息。
王守仁把他在京师的所见所闻写在信中,寄给在南京任吏部尚书的父亲王华。信中提到了“太子给宫人养老送终”、“新设河套太子府”两件不算大但影响深远的事情。
河套太子府一事记入在朝廷邸报中。邸报由人工抄写,每个衙门只有一份。报纸人手一张,不用抄录方便存档。南京官员习惯翻看《京报》上的邸报内容,不会去再去翻朝廷的。结果王华惊讶地发现,河套太子府的陈条并没有出现在《京报》的邸报版面。其他每一条内容都有,独独缺了这条。肯定不是疏忽!
各地官员心知肚明朝廷想要放弃河套,突如其来的河套太子府却指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让人摸不清楚是不是弘治帝改了主意。如果真是弘治帝的态度改变,除非内阁强硬,不然很多朝政都要跟着变。事关九边安危的大事,竟然没出现在邸报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