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9章 走咯(2 / 2)

扶明录 浪得虚名 3344 字 2021-10-12

扬州,一座曾经辉煌无比的城市,一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将其往日繁华和地位诠释的淋漓尽致,大唐时期相当于民国时的十里洋场大上海,如今的港澳,吃喝玩乐应有尽有,从“扬州瘦马”这个词就可领会其当年的霓虹事业丝毫不逊色明朝的金陵秦淮河。

但,江山代有名城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此时的扬州早不复千年前的辉煌,但比之西北西南及内陆城镇依然算是人间天堂,这个时候的江浙一带无论民生人文都远胜别处一筹(好像现在也是,但唐宋时期还是中原比较繁华)

若仅是为风花雪月,扬州城对常宇自然没有什么吸引了,而让他心念念的而来只有一个原因:扬州十日!

没错,历史上崇祯帝自杀后满清入关大军南下,扬州不降,多铎屠城!史料记载屠杀十日,计八十万大明百姓丧命。

但是!

首先声明以下文字不是为了满清鞑子洗白,纯属觉得普及史料应该严谨和公正,比如,可以肯定是清军攻打扬州时有过屠杀之事发生,因为当时主帅是多铎,主将是臭名昭著的李成栋,很多史料都有记录比如《辞海》《南山集》等等都比较客观,而让扬州屠杀震惊古今中外的则是因为一本《扬州十日记》详细又惨烈而且很夸张。

屠杀十日,八十余万人丧生?

比后世南京大屠杀三十万还多五十,在冷兵器时代十天杀八十万(其实只打一天,有杀人记录五天)还有当时扬州城有那么多人口?

学术界对此有很大的争议,因为和其他史料有很多矛盾之处。

首先《扬州十日记》的作者王秀楚,就是个突然冒出的来人,史料不见其人,后世有人说是当时的幸存之人,也有说是史可法的幕僚还是特别亲信的那种,否则不会记载那么详细,但史可法的十九个幕僚全部身死。

其次,王秀楚的这本书面世时间也很有意思,在扬州屠杀的二百多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前在日本被发现的。

有意思吧,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帝制,日本,当年反清的大本营。

因作者存疑又是孤本,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是为了当时的时局有心人故意炮制出来的。

之前也曾读过这本书,内容的自相矛盾之处挺扯的,类似后世的自媒体,虽不至于空穴来风,但绝对多是听风就是雨。

那些写书记载此事的人也不可能当时参与其中,因为当时参与的都被杀光了,多是后来道听途说,可是都杀光了又听谁说的,还那么的详细?所以水分多也在情理之中,就如江阴保卫战(江阴八十一天)差不多,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查阅一下,说当时清军打江阴战死三王十八将,且不说十八个大将是谁,三个王爷是,七王,十王和薛王,那么问题来了,很显然七王济尔哈朗和十王多铎没在江阴战死,那个薛王更是查无此人,请问哪冒出来的三王?

当时攻打江阴的诸将,博洛和尼堪还没封王。

后来就有人说,是刘良佐的手下部将,他们贼人出身外号叫这王,那王的,这不都扯么。

其次还有一段记载也有意思,说当时有人做了个炸弹进入清军营地,当场炸死二三千人!

我靠,原子弹啊!

以那时候的火药威力,就是把两千人捆好压住炸弹你也不可能全部炸死,要炸死这么多人,不得上吨火药,那么问题来了,他单手拖着上吨火药怎么混进清军大营没被发现的。

类似这种还有很多。

而且江阴打了八十一天,惨烈无比,据统计战死的城内有七八万,城外有七八万,合计十六七万。

那么问题就来了,江阴八十一天,几乎天天打天天杀合计十六七万,扬州就打了一天,杀了八十万?

史学研究本就不是一家独言独大,互相参考印证才能最大还原当时真是历史,一个孤本可信度不大。

但可以肯定的鞑子当时在扬州却是进行了一场屠杀,而且记录最多的就是记录士兵奸**女,但绝非像扬州十日记里记载的那么夸张,成了不折不扣神剧。

常宇来此当然不是为了考证扬州十日的真实性,现在还没发生的事他考证个鸟蛋,他有两个目的,一是来招贤纳士,史料记载这里曾经出现了很多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忠君卫国至死不渝绝非当时的守城的主帅史可法。二则是来拉投资。

历史上扬州保卫战的那些人此时大多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或者低级官员,而常宇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在大明正是用人之际,让他们有机会为国尽忠尽力,总比让那些尸位素餐的废物占着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