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被我剥削就挺好
腊月二十八的半夜,身在大明京师的李自成收到了高丽传来的八百里急报。
“李倧……被打死了?”
没想到六十岁的老汉光海君战斗力那么强,这事整的李自成都有点无语了。
还有个意外情况是东江镇彻底投顺。
话说老沈回到皮岛左思右想,确实啊,既然没胆跟顺军开战还犹豫个几吧,短毛连高丽都打了,回过头来东江镇还有摇摆余地?就算想摇摆还得先问问手下将领们同不同意。
沈世魁一旦想通了再不犹豫,都没跟黄龙打招呼,直接点起三四千兵马倾巢出动。
清北防御使林庆业困守白马山城不敢动弹;咸镜道、平安道的两位观察使带着勤王军没去勤王,反而跑去跟都元帅金自点会合了;还有江原道的被十几骑吓跑的援军也跑了过去,然后他们这万余棒军在静悄悄观望汉城态势中等来了沈世魁。
老沈正打算大开杀戒纳个投名状,不料黄龙也带着三千兵马紧随而至。
黄总兵不想投顺,可他在东江没啥基本盘,连勉强算心腹的尚可喜、金声桓都偏向短毛了,其他将领更不用说。所以沈世魁一出动,那帮人再也坐不住了,吵吵着也要跟去发大财,黄总兵被半推半就着只好从善如流了。
两位东江主官开诚布公的谈了谈,然后迅速达成一致,不要再扯淡了,买定离手,跟着大顺干吧!
集合在都元帅金自点身边的万余棒军在东江军的打击下一触即溃,抓俘虏废了老大劲。
李自成对这局面挺高兴,东江虽然是一群废材但烂船还有三千钉呢,不用开战就能降服总归挺好。
接下来就是处理高丽后事了。
李倧既然死求了,那当然是扶持光海君李珲再次登基称王。不过鉴于他已经绝嗣,或者哪怕六十岁的老头还能老树开花,再生下儿子,李自成仍然要安排李倧儿子李汪做世子,希望这样可以缓和下棒子们的情绪。李汪这孩子还算挺靠谱的。
原历史线李汪被鞑子带去了沈阳做人质。因为鞑子不养闲人,要求小李及其随从们开荒种地,自给自足,但棒子起初闹情绪挺不配合。
在高丽王庭以及昭显世子和陪臣眼里,“上国”有照料自己的义务,所以屡屡推辞鞑子要他们自食其力的想法,甚至夏天太热还要抱怨鞑子不多送些冰块。
后来皇太极实在忍不住了,说蒙古诸部投奔来了也顶多供养他们一年或者两年,之后就要自己找饭吃,你们踏马的已经白吃白喝五年了,老子不会再拨粮食了。
李汪没办法,只好让一群棒子去种田,然后为了夏天能消暑也会在冬天注意多屯些冰块了。三年后,也就是到崇祯十七年小李跟随鞑子入关时,他农庄积攒的存粮还有四千七百余石,期间卖粮给鞑子挣了不少钱。以至于第二年他被释放回国时竟然随身带了几百驮宝物,锦绣珠玉难以计数,眼看这几年是发了笔小财。
可惜昭显世子回国没两月就忽然嗝屁了,死的不明不白。
这位小李一开始当然是心向大明,臣服鞑子是无奈之举,只是在沈阳待的时日一长,阅历日益丰富,特别是参加了几次对明战争以及追随多尔衮入关,接连目睹了李自成在山海关败退,明亡清兴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于是他逐渐由激进的反鞑派转变为成熟务实的正客。他并非简单的亲鞑,只是从学习的角度更多的想怎么让棒国也一样强盛起来。
但是他爹不满意,认为儿子跟鞑子走的太近,觉得鞑子放他回来是包藏祸心。或许那位老李是出于对自己王位的担心,所以昭显世子只好“暴病”而亡了。某种意义上说君主最大的敌人往往正是储君。
这位世子的观念能够转变,因此在李自成眼里属于可争取的对象,让他接光海君的班还行。若是换了其他人,不知根底,还要操心对方会不会“北伐”为明复仇,麻烦。
除此之外,一切照原计划行事。
《甲戌条约》除了赔款,还有些比如曹县国号再次更改为高丽;棒子不得自行铸币要使用大顺钱币;顺高双方以大同江为界,做为补偿,大顺攻下本子九州岛后划给高方;征召五千棒兵随顺军作战,待遇与顺军相同但由棒国负担,若是在海外作战则所获利益相应有棒子一份;本土只允许保留五千棒兵,指挥权归顺军,同时顺军会在棒国各地驻兵五千协防;双方自由贸易……
李自成在给刘宗敏回信时一拍脑袋又在原有条约上又多加了几条。
这次俘虏的一万多棒兵不能就地释放,还要凑个两万整全部发配到鞑子那边协助修桥铺路服劳役三年。往外东北修路这事已经答应过老黄了,现成的苦力不用白不用。
还有,等九州岛划给棒子后,棒国将来的年收入要拿出十分之一朝贡给上国大顺。当小弟的不能总惦记着薅宗主国羊毛,保护费必须交一下。
还有这个济州岛的问题……
济州岛曾被元朝实控,驻兵约两千,主要用来养马和流放犯人。马场规模还不小,输入西域马种后,提供的战马肩高约为150厘米,远不是矮一头的蒙古小马。
元朝穷途末路时,还曾一度考虑将朝廷迁到济州岛上,元顺帝还准备在岛上大修宫殿,只是没来得及。直到元亡,济州岛还有两三万匹军马。随后棒子就趁机对小岛又打又拉拢,到洪武二十年终于彻底收服了。类似的还有咸镜道,棒子自己都说“咸镜道本非我地,而于前朝避役之民,皆归其地矣。至我世宗朝,始设六镇,而野人愿托以生焉。”
当然,你也不好说朱元璋、朱棣穷大方烂送地盘,那些原本就是化外之地,在当时来说收不收的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