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原来你们都跟短毛贼有关系啊
秦所式招待徐骥、李长楙、沈廷扬等人少不得拉几个本地士绅作陪。
二十来岁的周亮工就是其中一位。
小周出身官宦世家,如今虽然落魄了点,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他母亲是开封城内的胙城王之后,跟崇祯大帝能攀上亲戚,虽然世系有点远了;娶的老婆也是本地士绅之女、知县之妹——顺治朝的知县,如今还是个小秀才,同时也是周亮工堂妹的老公。
小周籍贯在开封,但常年生活在南京,虽然只是个秀才,但跟杨廷枢、吴伟业、张岱、陈洪绶等江南士人都认识,常与诸君会饮秦淮舟中。
周亮工大前年跟随父亲一起到开封探望姑姑,遂留居此地。
如今他在前户部尚书儿子家里开馆授课。倒不是为了挣糊口钱——他家在南京有三座祖传书坊,不差钱——主要是他没法在南京参加科举,回来为备考。
徐骥等人到开封时,周亮工正在招待从南京来的忘年交张养默。
老张自从被瞿式榖推荐到沁水跟李自成会面后就投顺了,当时鉴于农民军没有根据地难免会转战四方,短毛担心五十来岁的老张跟不上节奏就把他派去了南京开创基业。
张养默做为前翰林的学生以及跟利玛窦混过几年原本在江南就有不小的名气,在大顺倾力资助下更是成为了风云人物。总之老张干的不错,加上现在大顺根基已稳,李自成就把他调回来享几天福。
大顺在江南的产业很多,其中一项就是印刷厂。
周亮工家的书坊采用雕版印刷,熟练工人一天能刻几十字到百来字不等;张养默用的是铅活字印刷,手摇铸字炉每天可出字七八千枚。
雕好的木版可以保存下来以后重复使用,那新式印刷也可以保留一副纸型以备后用。而且好的木板不比铅便宜。
一个用水墨,每张纸只能印刷一面;一个用油墨,纸张正反面都能印。再加上铅字能做到更小的字号,所以成书用纸比雕版印刷起码能少四分之三。
这年头纸张相对来说还是挺贵的。
顺便吐槽一下欧洲,鬼佬好不容易学会个造纸术结果也就比东汉的蔡伦强一点点,比宋朝的水平还差。他们现在还是用破布头造纸。由于破布原料不那么容易获得,各国开始将破布列为战略资源,禁止出口。英国议会甚至在1666年颁布法令,规定死者只能穿羊毛衣服或裹尸布下葬,以便把节省下来的布料送去造纸。直到19世纪中期也就是一鸦战争后欧洲人才完全掌握了从天朝尤其是《天工开物》里学去的用竹料、茅草等造纸的技术,终于可以不用碎布当原料了。
另外,欧洲人竟然长期没有挡雨工具,别说点亮油纸伞科技树,连蓑衣都没。直到1747年一个英国佬在广州看到下雨的时候人们撑着油纸伞,雨后一收非常方便,于是便买了一把带回老家。伦敦本就多雨,油纸伞正好派上用场。但当时的鬼佬还没完全开化,认为用伞遮雨是违反天意,是对神灵的亵渎。撑着广州油纸伞出行的孩子受到了嘲讽和咒骂,还有人用石头砸他,有人拿着棍子追打他……不过,那帮野蛮人终究还是慢慢想通了,之后雨伞在英国和整个欧洲势不可挡地流传开来。以至于橡胶在欧洲最早的实用案例之一就是做雨衣。
某种意义上说,乾隆老贼是有资格嘲讽那帮蛮夷的。
闲话不提。
反正此时大明的旧式书坊压根没法和挂逼李自成搞出来的新玩意儿竞争,无论是纸张成本还是印刷成本都差着一截。要不是张养默心善,江南印刷业一年之内就会全部倒闭。
家里开书坊的周亮工自然跟张养默相熟。
同时,老张还在南京用牛痘术收服了个小弟吴又可,这次接到调令后就把他一起带回来见识下大顺医学。
几人正相谈间接到了知县相邀,过去一看,屋子里又全是熟人。
张养默没比徐骥大几岁,但老张曾经和徐光启平辈论交,小徐妥妥的是子侄辈。
另外,席间的河南按察使王象晋同样算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