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谕批清官(1 / 2)

[[第63章 谕批清官

短毛大统领这几年之所以能纵横东西南北不败,倚仗的无非是炮兵强,尤其是骑兵多。

可是炮火再强,人家五万人远远的围住你五千人怎么办?

何况这次前来围剿的多数是边军,会玩炮的也不少。哪怕人家对射干不过,就围住耗死你。

(独是关门之兵,辽人好浪战,不习用炮车。川、湖兵即枪铳亦少,不甚习大炮。而车炮之用,唯西北兵为惯熟。)

至于骑兵,边军更是不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人家不敢打建奴还不敢打你个短毛贼?

曹文诏、祖宽等人都是代表,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李自成本来计划再次重演第一次大队明军前来围剿时的行动,千里转战各个击破。可朝廷又加派一万二辽军就麻烦了。

吴襄未必跟短毛讲交情,人家骑兵多,绕过卫辉城就在野外乱窜如何?到时影响夏收啊。

李自成要是留下应付辽军,那就来不及北上杀鞑了。

思来想去,大统领下命令之前先召集团伙成员开了个会。

主旨为——

我方地盘小,老朱地盘大。老朱时不时地来一波进攻,虽然我方能胜,却也对我方根据地造成了破坏,长此以往,我方就会被耗死。

如果主动攻出去,把战火烧到敌人的地盘去,那我后方就可以休养生息安心生产,就算有短暂失败,但也能削弱敌方实力,长期下去局势就会逆转。

战场上掌握主动权是极为重要的,为此冒一些险也是可以接受的。

鉴于沁水和垣曲防御工事较强,明军很难硬攻进来,所以李过、张能部各调两哨出来;

等袁宗第回归,怀庆、卫辉的防御会进一步得到加强,所以提前把白旺部也调出两哨人马。

这六哨人先去吕梁山集合,随后马世耀带着本部四哨和支援的四哨过黄河去陕西。

再加上驻防在米脂的谢君有三哨人马,顺军将有八千多兵力。

他们要分头去骚扰阻拦固原总兵、延绥总兵、宁夏总兵、甘肃总兵等几路明军。

不指望胜,只要能把对方留在陕西拖到八月份就算完成任务。

至于大本营这边的防务,黄河一线由地方戍卫军把守就足够了。河南原本就没多少正规军,甚至连个总兵官都没设置过,现在兵马几乎伤亡殆尽,刚招募的那些又不堪用,新任巡抚陈必谦压根没胆量渡河。

何况河南腹地还有十几股农民军正在乱窜呢,陈必谦一上任就焦头烂额,哪里有精力考虑怀庆、垣曲的事情。

老陈的为政水平甚至都比不上玄默,毕竟他只干过几年知县、御史,又被罢官在家七八年,这重新出山就是河南巡抚,崇祯大帝也是病急乱投医了。

不过陈必谦人品还马马虎虎,举个例子——

常熟人张景良原来是本县典史衙门里的“书佐”,就是个文件抄写员。

后来同乡的士大夫陈必谦考取进士,被派到河南辉县当知县。他初次任官,唯恐出错,就聘了张景良为幕友。

陈必谦在卫辉府下的辉县做了四年知县,颇有政绩,后高升御史。

御史就不能带师爷上任了。张景良失业后返回老家,借着曾为幕友的名义狐假虎威,武断乡曲。

后来东林党骨干陈必谦因故被削职。他回到老家后听说了张景良的不少事情,于是把两人关系书写清楚,让人贴在老家城门旁的木榜上公开。

张景良恼羞成怒,居然乘着崇祯皇帝下诏求民间直言的机会,上京城诬告陈必谦。后来反被揭发,落得个戴一百五十斤重枷枷号示众、暴死街头的下场。

陈必谦因祸得福,顺利进入了崇祯帝视线,这就被提拔成了河南巡抚。

原历史线陈必谦一直升到工部尚书。

朱由检大帝尝书天下清官四人于御屏,首文震孟,次即必谦,次刘宗周,次黄道周。

可见老朱挺看重陈必谦,可是没几个月老朱就上吊了,陈必谦跑回老家。

陈必谦真就是崇祯朝的第二清官?未必,不过是在一群豺狼虎豹中稍显没那么恶而已。

话说他常熟老家有位老兄叫祝化雍,为儒生时就能做到闭户自守,孤高洁身,为人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是所谓的古之狷介之士。

然而,祝化雍的出身却很卑微,先人是司空陈必谦家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