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 / 2)

许鼎成要求李自成去太原谈判,而且只准短毛带五百名护卫。

开什么玩笑!

崇祯没诚意。

不然他为何让河南巡抚玄默在黄河南岸集结五千兵马,随时准备渡河。

他还安排了张全昌、杨嘉谟带兵五六千南下。

张全昌就是宁武总兵张应昌的弟弟,因在陕西镇压农民军有功,刚由定边副总兵升为镇朔将军、三屯营总兵。

(三屯营城座落于燕山深处、滦河南岸,是明代蓟镇总兵府的驻地。)

与他哥将来惧怕与农民军作战,避而不击,杀民冒功被解职相比,做弟弟的结局甚至更糟。原历史线两年后他在河南被蝎子块拓养坤俘虏了。

张全昌因代贼求抚,总理卢象升不许,责全昌丧师辱国,曰「贼果欲降,可灭其党示信」。贼不听命。久之,全昌脱归,谒象升阳和。象升令募兵山、陕。寻荐之朝,令赴军前立功,帝不许。十年四月,以杨嗣昌言逮付法司,谪戍边卫……

这次卢象升已经提前离场,张全昌的结局大概也会换一个了。

至于56岁的老汉杨嘉谟,原是甘肃镇总兵,因平定农民军有功,被陕西巡按御史特向朝廷幕府呈报请功。也是这个原因,杨嘉谟被调任为蓟镇总兵。

崇祯年间举人查继佐曾上书朝廷说:“以守之难易论,诸边皆难,而辽东、甘肃尤难。何则?辽东僻处海滨,三面皆敌;甘肃孤悬天末,四面受警也。”

同为重要的边关重镇,朝廷为何将凉州骠骑将军杨嘉谟从甘肃镇调往蓟镇?

这还得从一年前蓟辽军事集团中的首领相互攻讦说起,其影响了边境安宁,朝廷遂有“议叙补蓟门总兵”之举。

在这之前是河南唐县人曹文衡任蓟辽总督,山西偏头关人王维城任蓟镇总兵,大太监邓希诏任监视中官。

董其昌曾评价曹文衡“……公之治吴,与武侯治蜀,恩威无异。”将曹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然而,监视中官邓希诏与蓟辽总督曹文衡为争抢一把手,相互揭短,互相扯皮。

朝廷过问时,蓟镇总兵王维城就替蓟辽总督曹文衡说了几句话,而且当时兵部给事黄绍杰巡视完蓟辽边关,回京后向皇帝进言,请求重用曹文衡而罢免邓希诏。

崇祯皇帝不仅没有采纳黄绍杰的意见,反而将曹文衡、王维城调往他处闲置起来,重新调杨嘉谟任蓟镇总兵,总领蓟辽边防军务。

邓希诏仍留蓟镇军中任监视中官一职。老邓原本就是皇帝身边的“红人”,经曹文衡等二人去职一事,更在蓟镇建立了他位尊权重的威严,便开始在军中指手画脚,颐指气使,根本没把来自甘肃镇的杨嘉谟放在眼里。诸将虽然看不惯,却也无计可施。

这年头,如果总兵官不和监军太监搞好关系,就会事事受制,轻者罢官,重者杀头。反之,如果和监军太监相处得好,沆瀣一气,打胜仗固然可升官封爵,打败仗却也可以谎报战绩而得到封赏。

你可以说太监监军实为明代弊政,严重制约和打击了边关武将征战杀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但是,话说回来,很多武将的操守实在不堪,皇帝信不过又无人可用,只能派太监监军。

监视中官邓希诏知晓大顺军够强,就撺掇皇帝把和他不对付的杨嘉谟踢出来剿贼。试图借刀杀人。

李自成对相关内情一清二楚。因为他有内奸啊。

刚上任顺天巡抚的张鹏云可是老熟人,王重新邻居,短毛还给他算过卦。

还有宣府巡抚马士英,原本到官甫一月,檄取公帑数千金,馈遗朝贵,为镇守太监王坤所发,坐遣戍。

这次因为有短毛给他送上大笔银子,老马当然不必挪用公款贿赂要人,稳稳当当的做着他的巡抚。

所以朝廷里面有啥动向,李自成第一时间就能知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