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州、登州两府相比规模(人口钱粮)而言,在明朝中前期,菜州更大。
但明末随着登莱巡抚的设立,登州的地位陡然提升,并且发往辽东的粮响和货物都在此转运,因此登州一时之间成为整个山东颇为亮眼的一座府城,史称“登之繁富,遂甲六郡“(山东当时总共只有六个府)。
但在整个”登莱之乱”过程中,登州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而菜州则战斗英勇,以至于此后胶东半岛流传这样一句话:“纸糊的登州,铁打的莱州”。
当然了,事出有因。
登州府城里的辽人更多,而且城内的耿仲明一看形势不妙干脆也反了,所以孔有德只用十三天就拿下了蓬莱。
或许举兵反叛并不是孔有德的本意,更多是出自李九成的撺掇。但是一旦真正举起了叛旗,那就由不得他们再做选择了。
孔有德也好,李九成也罢,他们肯定都没有推翻大明自己当皇帝的打算。起兵之初他们甚至连什么战略目的都没有,具体造反造到什么程度,叛军的高层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不过等叛军拿下登州府城后,肯定商量过后路。
登州位于胶东半岛北海岸线的中段,往东可至福山、宁海、文登;北渡海可至旅顺,向西经黄县、招远可至莱州再入山东内陆;南边翻山则入栖霞境内。
就当时的形势来说,西向攻莱州,据胶菜河天险而守之,进可威胁山东内陆,退可划河自守,为上策;
而放弃登州,舍弃辎重,北渡海至辽东,虽然可以避免明军征讨,但好不容易得到的登州钱粮兵马,不战而拱手让人,且后金方面态度不明,容易骑虎难下,因此为下策。
李九成、孔有德、耿仲明都很清楚,如今朝廷焦头烂额,任何兵变民乱,只要上了一定的规模,招抚几乎是朝廷最先做的一件事。
远了不说,就是天启末崇祯初的几次兵变,几乎没有一次不是以“招抚”而告终。就连身为总兵官的黄龙在皮岛被暴乱士兵拷打,甚至打断了腿,最后也“招抚”了事。
所以他们应该是打算用造反来获得最好的“招抚”条件。那就必须先展示一下实力。
从行军路线来看,拿下蓬莱后,叛军向西攻下黄县,随后招远闻讯投降,叛军不到半个月之内,连下三城,气焰颇为嚣张。
不过,幸好在东面的福山方向,叛军进攻不利,未能攻下县城,使得胶东半岛东部的人力物力未被叛军所用。
继续向西进攻莱州,一来是为了控制进入胶东的通道,以此自保;二来是向朝廷施加压力,增加谈判筹码。
所以,他们起初表达愿意接受招抚的意思,是缓兵之计,用来拖延朝廷镇压,尽量扩大地盘,增加实力。
只要有了强大的实力,就能跟朝廷提出更好的条件。而这个条件,是很多东江出身的将领一直有所企图的。
那就是将东江镇变成名义上隶属于大明,实际能够游走于大明和后金之间的第三股势力。
这样的苗头在当时的关宁镇已经出现――统兵的将门家族正在向军阀转化,不但坐领大笔的军饷,朝廷也开始渐渐的指挥不灵了。
尾大不掉,骑虎难下。
朝廷为了对付后金,只能源源不断的给对方输送军饷粮食,让他们形成事实上的割据一方的军阀。
曾经毛文龙死后左右东江镇的刘兴祚兄弟,就有这样的打算。但刘氏兄弟不是追随毛文龙起兵的东江旧人,号召力有限,所以最终不能成事。
相比之下李九成、孔有德等人全是当年跟随毛文龙起兵,一手缔造东江的旧部。李九成还当过东江副总兵,在东江旧人中威望很高。
只要朝廷愿意招抚,由李九成出任东江总兵,东江旧部就能摆脱黄龙这个“外人”。放开手脚自由行事了。而且他们还能在事实上控制胶东。
算盘固然打得不错,但是大凌河之战刚结束,朝廷就冒着风险调辽军入关平叛。
叛军纸面兵力不少,但精锐主力也就一二千人,野战失利后只能退守蓬莱。
如意算盘也就泡汤了。
而这时朝廷经过争论后最终下定主意,弃抚而剿。
孔有德等人最后一条路,只有从海路逃亡去投鞑。
……